国务院公布的《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以下简称《大气十条》),被称为史上最严厉的大气治理行动计划。随后北京、天津、河北、山东、上海等地相继出台大气污染治理细则。
公众在为中央和地方政府治污的决心和举措欢呼时,也有一些疑虑:在稳增长的前提下,《大气十条》是否能解决我国多年来积累形成的大气污染问题?在保证地方财政收入的压力下,调结构和淘汰落后产能是否会变成一场数字游戏?原有的唯GDP思维和利益格局能否被打破?
应该说,由于PM2.5来源的复杂性,大气污染治理将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必须在转变发展方式上下功夫,在调整结构上求突破,在改进消费模式上促变革,用硬措施完成硬任务。
难点一:保持经济较快增速的同时,新增排放量巨大
正如我国作为经济大国崛起的速度和规模在历史上无与伦比一样,我国的污染问题也突破了既有的先例。我国目前面临的大气污染问题其规模和复杂程度在国际上未有先例。
“严重雾霾天气的发生,根本原因是污染物排放量过大,导致环境容量不堪重负,遇到一定的气象条件便呈区域性暴发。”长期从事大气污染防治研究的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柴发合指出。
数据显示,2010 年,我国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总量分别为2267.8万吨、2273.6万吨,烟粉尘排放量为1446.1万吨,均远超出环境承载能力。
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等13个重点区域,是我国经济活动水平和污染排放高度集中的区域,大气环境问题更加突出。重点区域占全国14%的国土面积,集中了全国近48%的人口,产生了71%的经济总量,消费了52%的煤炭,排放了48%的二氧化硫、51%的氮氧化物、42%的烟粉尘和约50%的挥发性有机物,单位面积污染物排放强度是全国平均水平的2.9~3.6倍。
经济学上有一条著名的库兹涅茨曲线,这条倒“U”形曲线讲述的是发达国家现代化进程中遭遇过的一段困境:环境质量随着经济增长呈先恶化后改善的趋势。现实中,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过程也证明了这一规律。
今天的中国,正攀爬在经济发展的上升区间,这就意味着“十二五”期间,虽然目前我国经济增长呈现温和放缓的态势,但是仍将保持相对较快的增长。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中考”成绩同比增长7.6%的数据也印证了这一点。
柴发合向记者介绍说,我们在分析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的挑战时,必须认清《大气十条》是基于GDP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进行设计的。
在GDP保持较快速度增长的态势下,我国大气污染治理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所长李佐军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要想治理大气污染,第一个难度就在于我们必须要适当降低GDP增速。
而降速在一些地方看来,是不可容忍的。据了解,很多省份尤其是西部省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仍然把经济增长速度确定在10%以上。“十二五”时期,我国工业化和城市化仍将快速发展,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大气环境将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
据测算,“十二五”期间,将新增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挥发性有机物排放量分别为160万吨、250万吨、100万吨和220万吨,分别占2010年排放量的15%、22%、17%和20%。
为切实改善大气环境质量,必须采取更加严格的污染控制措施,在消化巨大新增量的基础上,大幅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污染防治任务十分艰巨。 1/4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