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河南讯 2025年4月10日,河南省光山县司法局弦山司法所通过耐心调解,成功化解一起长达十年的民间借贷纠纷。2015年10月,被申请人刘某明因资金周转需要,向申请人刘某强借款30万元,双方约定月息1.2%,每年结算一次利息。截至2023年10月,刘某明共欠本息30.3万元并重新出具借条,但此后一直未履行还款义务。2025年3月,刘某强多次催讨无果后,将刘某明诉至光山县人民法院。为减轻当事人诉累,法院将该案委派至弦山司法所进行诉前调解。
调解难点
调解初期,双方矛盾尖锐:刘某强强调刘某明长期拖欠本息已严重影响其资金规划,要求一次性偿还本息及诉讼费;而刘某明因工程投资失败,资金链断裂,表示短期内无力偿还高额本息。此外,双方对2023年10月后的利息计算(累计6.5万元)和诉讼费分担问题争执不下,首次调解中情绪激动,甚至一度发生言语冲突。
调解过程
弦山司法所坚持"法、理、情"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分三步破解僵局:
1.稳定情绪,依法析责
调解员首先安抚双方情绪,明确告知根据《民法典》第六百七十五条,借款人应按约定履行还款义务,但利息计算需符合司法解释规定的年利率上限(15.4%),超出部分不受法律保护。通过释法,刘某强同意将利息总额控制在合法范围内。
2.换位思考,寻求平衡
针对刘某明的实际困难,调解员引导双方换位思考:一方面,向刘某强说明刘某明工程亏损的客观情况,建议延长还款期限;另一方面,督促刘某明提出切实可行的分期方案,并以其名下部分资产作为履约担保,增强刘某强的信任。
3.灵活方案,促成双赢
经多次电话沟通和面对面协商,双方最终达成协议:刘某明分四期偿还本息36万元(含合法利息),2025年6月30日前给付5万元;2025年12月31日前给付7万元;2026年6月30日前给付10万元;2026年12月31日前给付14万元。诉讼费由刘某明全额承担。如刘某明未按协议履行任何一项金钱给付义务,刘某强可将余下全部款项一并申请法院强制执行。调解协议经司法确认后具备强制执行力,既保障了刘某强的权益,又为刘某明争取了缓冲时间。
案例启示
本案是基层调解组织运用"诉调对接"机制化解复杂矛盾的典型范例。弦山司法所通过精准普法、情感疏导和灵活施策,将纠纷化解在诉讼前端,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修复了当事人关系。其成功经验在于:一是坚持法治框架,确保调解结果合法公正;二是注重利益平衡,避免"一刀切"激化矛盾;三是发挥调解优势,通过分期履行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结语
民间借贷纠纷关乎群众切身利益和社会稳定。弦山司法所以"枫桥经验"为指引,用专业与温情打通调解"最后一公里",彰显了人民调解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重要作用,为类似纠纷的化解提供了有益参考。 责任编辑:曹军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