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澳产业一体化将创造多赢局面——访著名澳籍华人经济学家郭生祥
新华网悉尼1月12日电(记者 傅云威)今年是中澳建交四十周年。四十年来,双边经贸往来日益密切,钢铁、煤炭等产业依存度达到空前水平。与此同时,近年来这些产业所面临的矛盾和挑战也更多暴露出来。
对此,著名澳籍华人经济学家郭生祥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中澳两国推动相关产业一体化的时机已经成熟。迈出这一步,将有利于构建产业互惠关系,理顺两国经贸关系,助益地区和全球经济。
郭生祥说,中澳钢铁产业就关联度而言是上下游关系,二者紧密相连,但因不属同一市场和实体,二者权益隔绝,纠纷不断,并已阻碍两国产业、经济健康发展,其恶性溢价在本轮经济金融危机中暴露无余,产业失衡的矛盾亟待破解。
他举例说,西澳大利亚是中国钢铁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地,伴随近年来铁矿价格飙涨,中国不少钢企在盈亏平衡点附近惨淡经营,而盘踞西澳的跨国矿业巨头早已赚得盆满钵满。表面看来,中国人买单,澳洲人得利,其实这种局面同样损害澳大利亚长远利益。
由于矿业畸形膨胀,澳经济已经表现出经济学中所谓的“荷兰病”症候:在单一的矿业繁荣影响下,澳元汇率高涨,通胀高企,已开始削弱农业、制造业、旅游业和教育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矿业独大已成为制约澳经济全面健康发展的累赘,围绕资源税的博弈近年来甚至影响到了澳政局稳定。
郭生祥表示,经济形势向好时,矿商赚取超额利润,钢厂惨淡经营;经济形势下行时则是另一番失衡局面。这种冷暖不均的局面显然不利于产业持续发展,更会给中澳两国经济带来深远而严重的波动损害。
他认为,破题之道在于,中国钢铁巨头与澳大利亚主要铁矿和煤炭公司成立一家联合基金,促进对上下游产业共同持股,推进全行业链产权、收益一体化,最终实现跨境高度融合;两国在矿业、钢铁、能源、建筑、建材等相关行业实行免关税政策,消除配额限制,率先建成自由贸易区。
展望一体化前景,郭生祥预测说,中澳实现产业一体化后,飙涨的矿产品价格可望回归到可持续的合理水平,澳大利亚经济避免“矿业独大、百业凋敝”的困局,矿业劳动力成本畸高的问题得以终结,通胀水平可控,宏观经济环境健康。
就另一方面来看,他说,获益于原材料成本下降,中国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趋于均衡,劳动者待遇得到明显改善,城乡二元格局得到缓解,中等收入阶层扩大,内需更加强劲,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稳定增长的引擎和贸易平衡的驱动力。
此外,以资源产业为突破口,中澳两国在金融服务、旅游、教育、农业等广大产业部门实现全面融合,产业集群效应将会惠及整个太平洋地区经济增长。
责任编辑:xin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