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闽东海域罗源湾,新时代“枫桥经验”正以独特的“海洋气质”焕发出勃勃生机。福州海警局罗源工作站创新打造“海上枫桥”综合服务中心,通过“1+3+N”多元调解模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渔排上、船头边,为这片年产近10万筐海珍品的黄金海域筑牢平安屏障。五年来,累计化解海上矛盾50余起,纠纷调解成功率达100%,绘就了一幅“产业兴、渔民富、海域安”的和谐画卷。

(2025年罗源湾“平安春运“联合巡航行动,林俊均/摄)
从“矛盾湾”到“和谐湾”:破解海上治理难题
罗源湾作为福建省重要的深水良港,2000余户渔排养殖户、密集的海上运输线和蓬勃发展的临港产业,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渔业纠纷、海域污染、安全生产等治理难题。“过去遇到矛盾,渔民习惯‘船头理论’,容易激化冲突。”工作站执法员刘莹回忆道,“我们既要维护法律权威,又要守护渔民生计,必须找到平衡点。”
2023年9月,一起因违规浮球拆除引发的纠纷成为创新治理的突破口。工作站启动“海上枫桥”调解机制,联合乡政府、渔业部门召开现场协调会,通过“法理+情理”双轨调解,不仅化解了群众心结,更推动建立了“养殖设施报备制”,从源头防范类似矛盾。这种“小事不下船、大事不出湾”的治理智慧,让罗源湾逐渐从“矛盾多发区”转变为“治理示范湾”。

(执法员组织当事人进行调解,林俊均/摄)
“1+3+N”模式:织密海上治理防护网
面对海域纠纷的复杂性,罗源工作站创造性构建“1+3+N”调解体系:以海警机构为核心,联动公安、海事、渔业3大涉海部门,协同司法、乡镇、行业协会等多方力量,形成矛盾联调、问题联治、平安联创的工作格局。
在2024年10月的船员失踪事件中,该模式展现出强大效能。工作站联合海事部门开展搜救,协调司法部门介入赔偿协商,发动渔业协会安抚家属情绪,最终在48小时内促成和解。“多部门协同不仅提高效率,更让群众感受到公平正义。”参与调解的渔业协会负责人表示。
如今,“海上枫桥”调解中心已成为渔民的“解忧驿站”。执法员驻点值班、涉海纠纷“首接负责制”、矛盾排查“网格化”管理等创新机制,让纠纷化解效率提升60%,真正实现“矛盾不上交、化解在现场”。

(福州海警局执法员深入渔村开展普法宣传,谢贵明/摄)
从“治理末梢”到“服务前沿”:平安建设再升级
在化解矛盾的同时,工作站将服务触角延伸至海域发展全链条。通过“执法员挂钩制度”,对涉海工程实施“事前报备+事中巡查+事后评估”全流程监管;建立海域巡查档案85份,覆盖200万平方米养殖区;发放普法手册2316份,培育”法律明白人”渔民骨干50余名。
“我们不仅要当‘和事佬’,更要做‘引路人’。”工作站负责人介绍,他们创新推出“调解+普法+帮扶”套餐,在化解纠纷的同时普及法律知识,对困难渔民提供技术帮扶。这种“治未病”的治理思维,让平安建设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

(建立海上枫桥综合服务中心,林俊均/摄)
向海图强再出发:绘制智慧治理新蓝图
站在新起点,罗源工作站正以数字化赋能“海上枫桥”。计划年内建成“智慧管海”平台,整合卫星遥感、AI识别、无人机巡查等技术,实现海域动态实时监测、矛盾隐患智能预警。同时,拓展“海上枫桥”品牌效应,与周边县市建立联防联控机制,共同守护闽东“蓝色粮仓”。

(助力船企发展,林俊均/摄)
从“枫桥经验”到“海上枫桥”,变的是治理场景,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当海风掠过万顷碧波,罗源湾的平安故事仍在续写——这里不仅有繁忙的渔港、丰收的渔排,更有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海洋治理中的生动实践。(供稿单位:福州海警局,通讯员:刘莹/郑大鹏) 责任编辑:曹军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