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智能手机的日益普及,手机软件也成为了一个新兴的行业。但一些新买的手机被预装了数十款软件,用户却没法卸载,不仅影响手机的运行速度、浪费手机流量,还导致用户手机运行变慢、耗电,甚至部分软件还会恶意吸费,用户深受困扰,成了“待宰的羔羊”。
吐槽:删不掉的手机软件
“为什么新买的手机里面就已经安装了这么多软件啊?请问各位大咖,怎样才能删掉手机里的预装软件?”不久前刚刚购买了一部智能手机的张志国在遍寻不得其法后跑到机锋论坛里求救,“谁知道里面有没有什么吸费软件或是流氓程序呢?”
相比于张志国的远虑,杜巧玲则陷入了近忧,因为刚打印出来的手机话费账单显示,上个月她莫名其妙地多出了62.7元的不明费用。杜巧玲说,上个月她换了一部新手机,外观时尚且价格便宜,只花了880元。发现不明费用后,她跑到运营商营业厅咨询后才知道,这都是手机里预装的软件产生的费用。
打开杜巧玲的手机,记者发现手机里面有28个预装软件,而且无法删除。“我的手机是全触摸屏的,一不小心就会点到这些软件,最可气的是,有些预装软件根本看不出是要收费的,这简直就是个陷阱。”杜巧玲气愤地说,后来她找到手机维修点要求删除预装软件,维修人员告诉她,她可以自行选择卸载软件,但这类功能一般需要ROOT权限。所谓ROOT权限,是指手机用户的最高权限,主要为了防止用户误删关键应用,所以ROOT权限一般不会开放给用户,但用户可以通过刷机和一些工具获取ROOT权限。但维修人员又强调,如果获取ROOT权限删除预装应用,手机将不再享受保修服务。“手机里的软件,不删不行,删也不行,你说怎么办?”
调查:一款手机被内置了40款应用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手机预装软件泛滥成灾,用户备受困扰。预装软件不仅耗电、耗内存、耗流量,还容易泄露个人隐私、暗扣吸费,又很难卸载,ROOT刷机后无法享受保修,被形象地称为手机“牛皮癣”。
艾媒咨询近日发布的《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预装软件用户调查报告》显示,近八成用户新买的智能手机含15个以上第三方预装软件,66.8%的用户很少使用第三方强制预装软件。
本月初,360发起一次“我的手机我做主”的调查活动,用户可以对自己手机中的“牛皮癣软件”进行举报,并用360手机助手“卸载预装软件”功能清理手机。仅仅3天时间,有100万人投票举报遭遇过预装卸不掉的“牛皮癣软件”,约占参与活动总人数的87%;超过10000个应用被举报,大多为用户平时根本不会使用的应用或游戏,谷歌商店、邮件服务、YouTube等被举报的次数最多;一款安卓手机最多被内置了40款应用,其中很多重复功能的应用由于关不掉而占用大量内存,耗电高,跑流量,用户深受困扰。
原因:各方争逐“第一口奶”
目前,手机预装软件方式主要有3种:一是运营商向手机厂商定制时绑定自己提供的相关应用;二是手机厂商预装自家或第三方合作的应用程序;三是手机经销商预装的软件。即使不让生产环节预装软件,违法者仍然可以通过经销商、零售商等渠道完成刷机预装软件。
一项调查数据显示:我国仅安卓手机系统应用软件就已接近30万个;2013年,智能手机应用预装市场规模将达到27.2亿元。为了推广应用软件,很多人瞄准了这个广阔的平台。一条由手机厂商、运营商、各级代理商、渠道商、刷机商等环节共同构成的黑色利益链若隐若现。
手机厂商或因与软件开发商有合作关系,或为增加手机卖点,或纯粹为了从中获利,在手机上内置相关软件;运营商为了增加自己的用户量,开拓增值业务,在定制机型中要求厂家植入自己的品牌软件;代理商、渠道商则在手机出厂后、进入市场前为了牟利人为“刷机”,预装各种手机软件。
被誉为手机“第一口奶”的预装软件,其背后还是利益在作怪。多位业内人士称,通常单台手机每预装一个软件可以向软件商收费0.8元到5元不等,还存在靠预装软件在后台偷跑流量或扣费等变相盈利的情况。
行动:下月起厂商预装软件需报备
日前,工信部发布了《关于加强移动智能终端进网管理的通知》,指出从今年11月开始,所有手机厂商想要在产品中预装软件的,都必须通过工信部的审核。《通知》要求手机厂商不得安装未经用户同意的,会擅自收集、修改用户信息的软件,以及给用户造成流量消耗、费用损失、信息泄露等不良后果的软件。
手机厂商预装软件报备,表明了工信部的一种态度,这是对手机预装软件这个鱼龙混杂的市场开始整顿的信号。但是,仅让手机厂商对预装软件进行报备,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即使没有了厂商这个出口,仍然还有经销商、零售商的预装渠道,目前,这个渠道还属于无人监管的状态。从消费者角度来看,工信部只规定了预装备案,并没有明确说明监督机制和惩罚措施,今后遇到问题该怎么维权?(记者 杨云龙)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