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医改实施三年以来,广州市农村地区35个镇全部建立了1所以上公办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共设置1096个村卫生站,初步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镇一级卫生服务机构的新农合报销比例达到80%以上,大大缓解了农村“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卫生服务中心实现全覆盖 从化鳌头镇村民庾锐洲老伯因为骨折住院了。在鳌头镇中心卫生院躺了半个月后,医药费已经达到了4000多元。不过医生告诉他,因为他参加了新农合,医药费应该可以报销80%;如果他是低保户,报销比例还能提高到90%。 新医改实施三年以来,广州市35个农村镇均设有1所以上公办的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8个中心镇的镇卫生院建成二级以上规模综合医院。全市共设置1096个村卫生站,村医2326人。这些数据标志着,广州已经初步建成农村30分钟医疗卫生服务圈。广州形成了农民“小病不出村,大病有新农合”的局面。 在农村医疗机构覆盖面扩大的同时,农村医疗保障水平也大幅提高。今年,广州新农合实际人均筹资额达到390元,财政实际人均补助额达到291元,这意味着农民个人只需要缴纳100元左右就可以享受医保待遇。全市参合农民住院补偿平均封顶线现已达到15万元以上,与2009年相比,增幅2倍以上,超过农民人均年收入的10倍。 鳌头镇中心卫生院院长傅志明通过一组数据的对比,体现了新医改推行三年来农村医疗的变化。“我们用10元的基层诊疗费,代替了原来的挂号、诊查、注射费;住院新农合的起付线是200元,报销比例为80%,如果全部使用基本药物,还可以多报药费的80%;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后,镇一级卫生院取消了原来15%的药费加成,使得总药价更低;镇医院的门诊人均费用逐年减少,由2010年的87元到2011年的76元,再到今年的59元/次。与此同时,镇医院的门诊人次从去年的月均8000人次增加至今年的月均8640人次。” 花都卫生站提供免费治疗 在花都区红山村卫生站,每天都会有一群阿婆拿着板凳围坐在那里。村卫生站不仅为她们治疗病痛,还成了阿婆们固定的“社交场所”。这个小小的卫生站只有一位乡医,但能提供100多种药物,基本的小病不用出村。 红山村卫生站的乡医邓俊强告诉记者,他日常接诊以普通感冒、急性肠胃炎、高血压等常见病为主,每月接诊约600人次。红山村卫生站是花都区第一批为农民免费看病的村卫生站。只要是本村户籍居民,每次看病只需缴纳1元挂号费,如果需要肌肉注射,则再交1元注射费,其他全部实行免费。所需的免费治病经费按每人每年50元的标准由花都区政府专项资金拨付。 据了解,花都区在2007年底经深入调查研究后,提出通过购买乡医服务的形式,在农村卫生站实行免费为农民治病试点。2008年5月1日,16个村卫生站率先开展免费治病试点工作,2009年6月试点村卫生站由16个扩大到55个,2010年所有的行政村卫生站都实现了为农民免费治病。 过去乡医待遇低,影响工作积极性。认识这一问题后,花都区以购买服务的方式来确保乡医的收入。以红山村卫生站为例,从去年开始,卫生站医务人员的工作补助经费提到高每人每年2万元。在免费治病经费全年不超支的情况下,卫生站看病收取的挂号费和肌注费全部返还给乡医,而且每年还根据绩效考核情况下拨最高为9000元的公共卫生经费。乡医待遇大幅度提高,平均每月收入达到3000元左右,确保了乡医队伍的稳定。从今年8月开始,花都还对全区332名乡医分批次在区人民医院和广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进行脱产培训。(记者 曾妮) 责任编辑:xin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