沱江三桥下穿隧道的贯通极大地缓解了城市的交通拥堵。刘学懿 摄
百子图广场已成为泸州市民各种休闲的好去处。刘学懿 摄
华灯初上的泸州城西已成为一道美丽的城市风景。刘学懿 摄
上世纪50年代,四川省泸州市利用天然气资源逐步成为我国天然气化工的发源地、国家规划的15个大化工基地和14个精细化工基地之一,这里集聚了四川省四分之一的化工生产企业,为国家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多年来,随着天然气资源逐渐枯竭,泸州市的发展面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传统产业衰退、经济竞争力下降、产业结构失衡、民生和生态环保压力大等问题,亟待转型。
今年,《国务院关于促进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38号)文件已颁布十周年。而泸州市,这个地处川滇黔渝结合部,土地面积1.22万平方公里,人口508万人的城市,因天然气资源枯竭在2011年被批准为全国第三批资源枯竭城市。
泸州市积极探索资源枯竭城市转型路径和模式,以解决资源枯竭城市转型的瓶颈问题为突破口,以产业转型为主线,以构建集聚有序的空间结构为前提,以完善交通、水利、信息等基础设施为支撑,以生态系统恢复和环境治理为保障,以民生改善和社会和谐为落脚点,用足用好国家政策,走出了一条突破路径依赖、由天然气枯竭的工业城市转型为川滇黔渝结合部的区域中心城市、以平台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的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创新模式,十年转型取得了阶段性成效。并且,2015年和2016年,泸州连续两年获得全国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年度绩效考核优秀等级。
战略创新
转型路径和发展模式实现突破
泸州高起点、高水平、高标准制定了《泸州市资源枯竭城市转型发展规划》,坚持“一张蓝图干到底”,实施了重点项目带动、园区集聚发展、基础设施保障等战略,确保转型成效。通过主线聚焦和四大突破路径等方式,突破传统路径依赖约束,探索和创新转型发展路径,形成了以平台建设引领转型发展的特色转型模式。
泸州在全国开创先河,聘请国家级专家,高位谋划、科学布局、前瞻创新,编制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规划,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等国家战略,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全市整体协调发展、绿色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全面转型。
在顶层设计的引领下,泸州市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城市品质大幅提升,城市转型内生活力不断加强,实现了从资源枯竭型工业城市向城市功能完善、高端要素集聚能力强、宜居宜业承载力高、带动周边发展辐射能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转型。
稳步增长
经济实现跨越升位发展
十年转型,泸州市经济总量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331.1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1481.9亿元,十年间增长了3.5倍,经济总量在全省的排名由第9位上升至第6位;年均增长13.6%,高于同期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006年的7859元增长至2016年的34497元,年均增长13.4%。
产业转型升级见成效,新动能培育取得重大进展。泸州围绕“调高调新调优调绿”,产业结构调整由“低”变“高”、由“散”变“聚”、由“废”变“宝”,即酒业、化工、能源、机械等传统产业由低端向多元化、循环化、高端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现代医药、高端装备、智能电网、电子信息等新兴产业崛起;以全域旅游、医疗健康、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和电子商务等产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产业布局由分散向集中集约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循环经济,正在建设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城市。
城市建设
城市宜居性大幅提升
泸州围绕“全国重要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区域中心城市”,高速通车里程由67公里增长到455公里,居全省第3位、川南第1位;泸州机场航线由4条增加到18条,成为全省第三大航空港;泸州港集装箱吞吐量占全省62.5%;成功争取首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进入国家“双两百”规划,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到2016年底,城市建成区面积达到135.6平方公里,建成区人口135.62万人,城镇化率达47.5%,绿地率为36.32%,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0.5平方米。
环境整治
绿色转型初显成效
泸州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做好“加减法”,即以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流域污染治理、石漠化综合治理等为抓手,大力推进生态环境建设,拥有自然保护区8个,面积101252公顷,森林覆盖率达50.2%;围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着力水、大气、土壤污染治理攻坚,累计投入环境污染治理资金100多亿元,主要污染物总量排放全面下降,历史遗留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和历史遗留损毁土地复垦成效显著。
民生惠民
居民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转型十年,泸州通过加大民生支出投入,不断完善就业和创业相关机制,扩大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等社会保障体系覆盖范围,推进棚户区改造和人口市民化进程,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人均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达到1.36平方米;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实现应保尽保;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持续稳定在98%以上,基本实现了“全民医保”目标;自2011年列入试点以来,财政民生支出从2010年的80.4亿元增长到2016年的238.6亿元,年均增长19.9%,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重超过70%,公共服务保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十年转型成效显著,泸州市将以此为起点,继续抢抓机遇,打造特色亮点,积极争创“全国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示范市”。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