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全国政协委员肖燕(右)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采取“稻渔共作”模式试验成功,助少数民族群众脱贫致富。图为2月16日,肖燕在河口瑶族自治县坝洒农场调研。
新华社记者 杨宗友摄
|
法治报道讯 据人民网 6位全国政协副主席分别带队,44个调研小组,101位委员和50多位专家,先后赴15个省区市75个贫困县,历时4个多月,形成45份调研报告……这是全国政协3月至7月组织开展的“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监督性调研的一组数据。
当前精准扶贫的现状如何?又有哪些亟待解决的问题?8月28日至30日,以“实施精准扶贫中存在的问题和建议”为议题,全国政协十二届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在京召开,与会人员对此纷纷建言献策。
精准识别 精准施策
脱贫攻坚,首先要在“精准”上下功夫,扶贫对象的确定、贫困退出机制的完善尤为重要。
全国政协相关监督性调研报告显示,脱贫攻坚取得了显著成绩,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比如,近年来,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非贫困村贫困群众脱贫问题”逐渐凸显。据统计,全国非贫困村贫困人口占全部贫困人口的比例从2014年的45.8%上升到2016年的53.7%。深度贫困问题凸显,贫困人口结构发生新变化,扶贫资源需要及时统筹调适。
“要树立‘一盘棋’思想,统筹推进贫困县与非贫困县、非贫困村的帮扶力度、帮扶力量和时间安排,加大对非贫困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支持力度,支持非贫困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国家民委原副主任罗黎明指出。
“坚持对扶贫脱贫工作‘回头看’,避免国家扶贫政策‘养懒汉’。”全国政协民族和宗教委员会主任朱维群在发言中强调。
建立完善贫困退出机制,事关脱贫攻坚的质量和成效。但目前,仍存在信息系统平台网络拥堵或差错、贫困退出标准和评估考评不够精准等问题,对此,朱维群认为,应当完善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动态管理系统,完善脱贫攻坚考核评估机制,综合考量,切实做到稳定脱贫。
面向市场 产业支撑
面向市场、发展扶贫产业是实现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这一点成为委员们的共识。
“我很赞同把产业引进来,把产品卖出去,创造就业来精准扶贫。”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林毅夫表示,他在新疆和田考察时发现,当地人多地少,且有大量剩余劳动力。他建议在和田地区建立产业扶贫试验区,通过对口帮扶引导东部棉纺、袜业、服装等产业转移过来,以形成产业集群,解决就业问题。
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副主任吴双战则认为,应当下更大力气把扶贫产业做特做优做精,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应用科技成果,创新营销模式,开辟细分市场,延长产业链条,打造知名品牌。此外,在坚持市场导向的同时,也要发挥好政府引导作用,总结经验,为各类市场主体参与产业开发创造更好的营商环境。
有效发挥产业扶贫的作用离不开金融要素的创新运用。全国政协副秘书长、民建中央专职副主席宋海建议,建立“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精准扶贫模式,研究完善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创新农村生产要素担保方式等。
着眼全局 行稳致远
治贫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台盟福建省委主委郑建闽提出,应通过建立城区优质学校与农村学校支援协作机制、推广远程教学等措施,提高农村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学校软实力。
福建省政协原副主席郭振家建议,应充分发挥职业教育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重视创新创业和实践教育,通过众创空间、工学交替、顶岗实习、“互联网+”等方式实现贫困毕业生就业或创业。同时,加强实用技术培训,实现建档立卡贫困户“1户1人1技能”全覆盖。
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将扶贫工作与生态保护有机结合也是委员们关注的焦点。
贵州省政协原副主席黄康生建议,对生态主体功能区转移支付、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护林员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