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改革新风凝聚人心,中国经济位于新周期的起点,“新城镇化”已经打开经济增长的想象空间,信贷面临新一轮较大规模投放。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必然逻辑结果。围绕这一主线,中国经济结构中最大的增长动力依然来自投资。 不过,大干特上的粗放型投资场景有望一去不复返。新型城镇化,顾名思义,是“深度”城镇化而非“广度”城镇化,是“质量”城镇化而非“规模”城镇化。新型城镇化将以城市发展为纽带带动整体经济的发展和转型,目的就是要建设一个以内需为主要增长动力、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的“美丽中国”。 新型城镇化能否持续、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到中国经济社会的未来。而城镇化的健康与否,与过程中所采取的途径和方式,即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有直接关系。新型城镇化,不再是行政权力主导下的大范围布点和圈地运动,而理应是一条既遵循市场发展规律,又能够很好地汲取历史教训,且具有一定前瞻性的道路。要实现上述目标,必须要对背后的经济、社会体制与机制进行改革和调整,例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土地流转制度的改革,服务行业管制的放开,收入分配制度的改革等。 从资金面看,我国的融资格局正在发生变化。2012年以来,社会融资总量异军突起已成为经济生活中的一大重要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融资体系以商业银行间接金融为主。2006年以前,商业银行新增贷款一直占社会融资总量的80%左右。然而这一比率近年来不断下降。即使因受国际金融市场震荡等因素影响,我国直接融资市场发展步伐近两年稍缓,银行信贷占社会融资总量之比不断下降的大趋势也没有改变。2012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的52.1%,同比低6.1个百分点。社会生产对银行信贷依赖度逐渐降低,凸显出金融脱媒在我国已初显端倪。 不过,据此揣测商业银行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趋弱则不客观。优质企业和地方融资平台更多采用企业债等融资方式,可债券主要还是通过商业银行承销;还有不少地方政府选择信托等其他融资渠道,而这些信托公司也多数扮演着贷款“通道”角色。就传统信贷而言,2012年人民币贷款增加8.20万亿元,同比多增7320亿元,信贷的稳步增长保证了经济反弹趋势的基本确立。 当前,中国经济步入复苏期,欧美的财政风险也有望趋于收敛。受到假日因素的拉动,欧元区零售市场终于在2012年11月摆脱了此前连续3个月的环比负增长,同比增长-2.6%,好于10月的-3.2%,环比上升0.1%。欧盟委员会9日公布的月度商业和消费调查报告显示,欧元区衡量企业和消费者信心的经济景气指数在经历了一年的低落后,回升至87点,比2012年11月上升了1.3点,好于预期的86.3。国际评级机构标准普尔近日发报告称,欧元区或在今年开始走出主权债务危机。标普称,2013年欧元区或能够可持续地克服近年来的市场动荡和分裂,一些接受欧洲稳定机制(ESM)或欧洲稳定基金贷款的成员国或将重返资本市场,并进行大规模的融资,例如爱尔兰和葡萄牙。标普还表示,2013年最为重要的意大利、德国以及奥地利选举将令目前的政策道路得以延续。 责任编辑:xinba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