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安徽省淮北紧紧围绕损毁土地“新账不欠、旧账快还”的主旨,加快配套制度建设,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注重城市可持续发展,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工矿废弃地利用、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等项目实施力度,努力为发展提供有力的土地支撑。
以完善制度建设为重点,不断健全管理体系。市政府印发了《关于切实做好〈土地复垦条例〉贯彻实施工作的通知》,对土地复垦方案编制、土地复垦成本费用测算、土地损毁情况报告、复垦项目检查验收等方面进行规定,明确工作任务和职责分工,构建多部门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积极争取国家试点政策,对历史遗留的工矿废弃地进行复垦。为盘活存量建设用地,市政府印发了《关于成立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增减挂钩)工作领导小组的通知》《淮北市工矿废弃地复垦利用实施方案》,为淮北城市建设发展提供指标支持。
以提高治理效益为目标,积极探索治理模式创新。淮北不断创新治理模式,探索建立了超前式治理、开发式治理和圩田式治理三种模式。超前式治理采用挖深垫浅等工程手段,对未稳沉区域进行堆土填高,待塌陷后直接使用。开发式治理针对废弃采石山场、工矿废弃地,采用挖填方、削坡、平整、复绿等工程手段,把地质灾害防治、生态环境修复、土地功能恢复等相结合,实现资源开发利用、土地恢复利用、环境恢复整治有机统一。圩田式治理通过降低治理区耕地标高,在圩田内构筑完善的排灌系统,把原塌陷地治理为可利用耕地。
通过完善配套制度和创新治理模式,淮北土地复垦工作取得显著成效。按照“宜农则农、宜渔则渔、宜建则建、宜水则水”的原则,在有效增加耕地面积基础上,淮北达到了“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林成网、旱能灌、涝能排”标准,促进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
2011年至今,淮北共实施省级、市级投资土地整理复垦项目12个,总建设规模17.23万亩,争取国家、省级财政资金2.1亿元,新增耕地5885亩。
与此同时,针对中湖、东湖和南湖等采煤塌陷地形成的大面积水域,淮北还加大了矿山地质环境规划和治理力度,积极开展重点治理项目谋划与申报,改善塌陷区生态环境,注重生态功能修复,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逐步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宜居环境。2012年至今,淮北共实施国家、省级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9个,获批补助资金3.79亿元,治理总规模4.7万余亩。其中《淮北市资源枯竭城市矿山地质环境治理项目》一期工程基本完工,新增建设用地约3940亩,形成水域用地2300亩,绿化用地3280亩,其他用地940亩。 (记者 吴永生)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