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超标镉大米风波持续发酵,引来舆论哗然。镉大米事件不仅导致湖南、江西、广东等地的大米销路遇阻,更让公众对农田污染给百姓餐桌带来的威胁有了新的担忧。
与以往相比,此次的“毒大米”事件并非是普通的食品安全事件,此次事件将容易被忽略的土地污染再次带入公众视野。近年来,由于重金属、化工废料、化肥农药、农膜等造成的毒害和侵蚀的土地污染事件频发。“镉大米”事件,暴露出目前我国土壤污染的严峻现实。无论是对消费者、生产者还是对管理者来说,这都是一次警示。
土壤污染现状复杂加剧趋势将持续30年
这次发端于广州的“镉大米”风波,使广东主要的大米供应地之一、“鱼米之乡”湖南成为“重灾区”。事实上,土地重金属污染并不是新出现的问题,也非湖南一省所面临的农业发展困境。
近年来,在以经济增长为主轴的发展思路下,不少地方直接用污水灌溉农田,更有工业企业把矿渣废弃物倒入农田,土地遭遇重金属污染危机。
根据中国科学院应用生态研究所的研究资料,目前我国受镉、砷、铬、铅等重金属污染的耕地面积近两千万公顷,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5,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而减产粮食100亿公斤。其中,受矿区污染耕地200万公顷,石油污染耕地约500万公顷,固体废弃物堆放污染约5万公顷,“工业三废”污染近1000万公顷,污灌农田达330多万公顷。
除了重金属污染,我国土壤污染现状十分复杂。中国土壤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张维理教授指出,“不仅重金属污染严重,而且农药、化肥污染同样严重。我国农药使用量达130万吨,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然而,巨大的农药用量,实际利用率却不到30%,其余70%以上都污染环境了。”
农业专家指出,我国土壤污染日益加剧的趋势还要持续30年。目前我国土壤污染出现了有毒化工和重金属污染由工业向农业转移、由城区向农村转移、由地表向地下转移、由上游向下游转移、由水土污染向食品链转移的趋势,逐步积累的污染正在演变成污染事故的频繁爆发。
治理污染土地“排毒”系统在启动
与水污染、大气污染不同的是,土壤污染具有隐蔽性和滞后性,为多年积累所致,不容易发现。如不加治理,仅由土壤本身自然恢复,一般需要花费两三百年,严重的要花上千年。
对于目前全国有330多万公顷污灌农田土壤受重金属污染,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环境修复中心主任陈同斌表示,国家将出台一系列财税补贴政策支持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的全面启动。
去年同期,由环保部牵头制定了《土壤环保“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用于全国污染土壤修复的中央财政资金将达300亿元。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将以目前受重金属污染最为严重的内蒙、江苏、浙江、江西等14个省区市为试点,全面启动砷、铅、铬、汞等重点污染物的源头减量和土壤修复治理工作。
据环保部有关人士透露,全国土壤修复工作将集中向受污染农田、城市“棕色地块”和工矿区污染场地三大领域推进。此外,针对城市历史遗留污染土地,中央财政已提出投资补助政策,对于不同原责任主体的治理项目将实施30%~45%的财政补助。
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公开发布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到2020年前,我国将会采取定期土壤监测、规范工农业排污标准、确定土壤环境保护优先区域、强化被污染土壤的环境风险控制、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等手段,多管齐下防止土壤污染问题继续恶化。在投入机制方面,各级人民政府将督促企业落实土壤污染治理资金、鼓励社会资金参与、以及通过中央财政对重点项目予以支持。
保护土壤立法破冰保护体系有望建成
针对土壤污染,重庆、北京等地有一系列地方法规和文件,但没有国家立法。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已有《环境保护法》《土地管理法》《基本农田保护条例》《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这些法律中虽有防治土壤污染的相关规定,但缺乏具体的、操作性强的法律依据。
防治土壤污染,我们同样应该实行预防性政策。专家测算,预防污染的费用与事后治理的费用比例是1∶20。
记者获悉,由环保部牵头的国家八部委联合制定的《土壤环境保护法》初稿目前已经完成,未来几年,我国将重新修订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并建立包括农用地、工业用地和城市居住类用地等的土壤环境质量标准体系,进一步完善有毒有害物质控制指标。立法研究专家组长、武汉大学环境法研究所所长王树义教授表示,目前,中央政府高度重视土壤污染立法工作,立法工作中将集中建立“污染土壤档案制度”和“污染土壤管制区和整治区”。他说,在制定的这部法律之中,规定违反法律规范者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有行政违法的,就应当按照法律规定去承担责任。
镉米事件的频繁出现将加快相关法律的制定,专家预计,该法最多三年内就将正式出台。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