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省组织系统开展的“四带头、四过硬”活动中,天镇县委组织部立足组工干部队伍实际,以践行党的群众路线为切入点,内强素质、外塑形象,构建“学写创说干”五位一体的自身建设机制,锻炼全体组工干部提笔能写、开口能讲、遇事能干的基本功,努力使每名组工干部在素质能力、思想观念、工作作风上都有新进步,着力打造“四带头、四过硬”组工干部队伍。
“学”,切实提高理论政策水平。一是组织组工干部学习省、市“四带头、四过硬”活动动员会精神,增强组工干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坚持学习有计划、有目的、有要求、有记录、有效果、有体会的“六有”要求,通过领导领学、讨论促学、聘请相关领域专家讲学等形式,在部机关形成“自我加压找学、领导解读引学、同志之间互学、科室之间比学、理论测试促学”的良好氛围。二是本着“什么缺就补什么,什么强就讲什么”的原则,由组工干部自主确定讲课主题和讲课时间,不限定讲课内容、形式,组工干部可以就“业务技巧”、“美文荐赏”、“好书共读”、“热点话题”、兴趣爱好等内容进行讲课或畅谈体会,力求人人登讲坛、个个有提高。三是不断引深学习李林森、王彦生等组工干部的先进事迹,深入剖析全国全省近年来违反组织人事纪律的典型案例,引导组工干部坚持原则,公道正派,从而提高了学习质量,保证了学习效果。
“写”,切实提高综合文字能力。将提高组工干部写作能力作为提升组织工作能力的重要抓手,通过“传帮带”、信息调研考核积分制等办法,全方位培养组工干部特别是新进部干部写的能力。出台了《天镇县委组织部信息调研工作制度》,要求每位组工干部每周要撰写一篇信息宣传稿件、每年至少撰写1篇调研报告或工作研究类文章,对写作任务完成情况和在各级刊物上的刊发情况进行积分考核,加大奖惩力度,并将考核结果作为个人评先评优的主要依据之一。
“创”,切实提高工作创新能力。突出观念创新、方法创新、机制创新。要求组工干部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做到日常工作抓优化,重点工作抓强化,创新工作抓转化;认真总结推广工作实践中创造的好经验、好做法、好典型,用典型引路,积极推动各项工作与时俱进、在创新中提高;建立科学有效的创新目标、创新记录、创新考核等一系列制度。围绕工作思路、工作效率、机关作风等方面进行积极创新,使每个基层党组织和组织部机关每个科室都成为创新的阵地。通过发放征求意见卡、召开座谈会等形式,向全县各基层党组织征求对组织部门、组工干部的意见、建议,进行有针对性的整改,力争让全县党员干部满意,让人民群众满意。
“说”,切实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一是开设“组工讲坛”,按照“人人当主讲”的思路,坚持每天班前半小时的学习制度雷打不动,要求每一位组工干部走上讲台,围绕组工业务、政策法规、经济文化等内容开讲授课,由领导点评授课内容,再由新同志谈心得体会,通过精心授课、精彩点评、畅谈感想,培养组工干部逻辑严谨、条理清晰、见解独到的口头表达能力;二是实行述职汇报工作制,不定期召开工作汇报例会,每位组工干部围绕月度或年度工作重点,将工作成绩、特色亮点、工作打算说出来,让组工干部在述职汇报中做到口头表达深刻简明、重点突出、严谨而不疏漏;三是组织召开民主生活会,开展三级谈心谈话活动,通过部长与副部长谈、分管副部长与科室负责人谈、科室负责人与科室内同志逐一谈,开展岗位风险点排查,深入查找自身与活动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坚持做到查问题不遮掩、提意见不护短、找原因不回避、抓整改不手软。以“干不到一流就是失职,争不到第一就是落后”的工作理念,进一步转变作风、服务大局。同时让组工干部在相互间的沟通交流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增强说话的感染力、穿透力和说服力。
“干”,切实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一是重点在结合实际抓好工作落实上下功夫,在细化工作目标抓好督促检查上使力气,在寻找工作措施解决实际问题上花精力,做到立说立行,说了就干,干就干好,形成“爱干就是德、善干就是能,多干就是勤,干好就是绩”的良好氛围。二是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访民生、知民情、解民事”集中走访活动,深入开展组工干部“接地气、下基层”调研活动,组织组工干部走出机关,到基层去、到一线去、到群众中去,注重工作重心下移,以务实之心倾听民声,了解基层情况,对一些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进行多角度思考,帮助基层群众办实事。要求组工干部每周至少下基层2个工作日,进农村、访农户、入企业,广泛宣传党的十八大精神,把党的声音传播到千家万户,使组工干部在密切联系群众中提高群众工作能力,改进工作作风。三是建立“组工干部分片包抓制”,要求每位组工干部挂钩联系一个乡镇党委、一个县直机关党组织、一个非公有制经济党组织,进一步落实联系点和蹲点调研制度,完善组工干部直接联系服务党员干部和群众制度,当好基层党建工作指导员、政策方针宣传员、党员干群服务员,让组工干部在一线树立形象、转变作风,确保每名组工干部真正践行群众路线、走进群众学本领、凝聚群众激活力、问计群众炼品行、心系群众正理念。(贺文生)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