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讯(通讯员 卢贤傲)在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春塘村,有这样一位女乡村医生,她不畏雨雪天气,不论酷暑寒冬,只要患者有需要就会坚持每天出诊,也会在最短时间出现在患者的面前,她就是春塘村村医张吉梅。
现年45岁的张吉梅,2003年,从合肥卫校毕业,她毅然放弃了留在城市的就业机会,回到魂牵梦绕的家乡春塘村担任村医,她一干就是17年。这期间她有好几次机会能离开村里到更好的环境下工作,但她却依然坚持留守在农村,凭着一颗医者的仁爱之心和对村医岗位的执着精神,呵护着当地1700多名村民的健康。
村民健康守护人。面对村里卫生室条件简陋,却要承担着农村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诊疗和居民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重任,张吉梅刻苦学习医学知识,钻研业务技术,尽力为村民健康提供医疗服务。17年来,她坚持按照国家规定的收费标准,为村民提供便捷医疗服务。她无微不至、细心照顾每一位病人,科学行医,谨慎用药。针对一些行动不便的农村留守老人,她主动上门给他们测量血压、送上必需药品,并对不识字老人耐心叮嘱他们怎么吃药。尤其是在健康扶贫开展以来,她率先垂范,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白天出诊,落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本村贫困户、低保户、五保户等人群量血压、测血糖,将各项病症详细记录,晚上又利用电脑,将每户每人的档案全部录入系统。她认真为76户贫困户166人 建立健康脱贫档案,每季度做好入户健康服务,积极宣传“351”“180”等健康脱贫政策,办理健康服务证,为贫困户提供医疗费用报销等政策咨询。贫困户谢定华有残疾、余仁明患有慢性病,腿脚不便,她坚持送药上门,为他们定期测量血压、健康回访,叮嘱他们保重身体,注意一日三餐。
在张吉梅出诊中,发现春塘村刘庄村民组刘某时常发病,他家人却一直相信迷信用土办法治疗无效,她出诊看到刘某发病的症状符合精神病症状,就上门劝导他家人尽快送他去精神病医院治疗。但他家父母却担心孩子上精神病院治疗受不了苦,犹豫不决。2020年2月份,刘某病情严重,做出过激举动,她不顾个人安全,再次上门耐心劝导刘某家人送他去精神病医院治疗。因为正处在疫情防控时期,合肥市精神病医院接诊手续多,张吉梅就主动帮助他联系该院挂号,使刘某得到及时医治病愈。
在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张吉梅和另一名村医包世宏一起,放弃节假日休息,积极投身疫情防控一线工作,每天坚持早出晚归,和镇村工作人员一道逐户排查外出返乡人员,向村民发放防疫宣传资料、讲解防护知识,早晚两次为返乡人员上门测量体温,落实“五个一”访视服务,对外出准备返乡的村民用微信和电话等方式宣传防控知识,劝导他们暂时不要返乡。她还主动报名参加村里路口卡点测量体温工作,从不叫苦怕累。
17年的坚守,17年的风雨路程,一条条她再熟悉不过的村道,一副副灿烂的笑容,一句句不胜感激的语言,都成了她行医的动力和精神支撑,她那穿梭在群众中的身影,成了乡间最美丽的风景。她为基层医疗卫生事业默默奉献、无怨无悔,赢得了村里群众一致称赞。
母亲膝下孝顺女。张吉梅娘家在春塘村姚冲村民组,她娘家哥哥张吉桥,原在县医院上班,于2004年患淋巴瘤,经辗转到上海肿瘤医院医治无效,不幸去世,丢下患鼻咽癌的父亲和患子宫绒毛膜癌的母亲。随后,她的父亲因鼻咽癌复发恶化又不幸去世,她的母亲又不幸患胃间质瘤,加之患有高血压、心脏病等慢性病,需长年服药治疗,她老母亲年老体弱,一人生活行动不便,需要有人照顾。而在春塘村刘庄村民组她婆家,有一位年老体弱的婆婆也是一个人生活,也需要有人照顾,她娘婆两家相距2公里,面对两位需要照顾老人,还有长期在外地工作的丈夫,无法顾及家里老人。面对需要照顾的母亲和婆婆,她依然扛起了照顾两位老母亲的重担,每天于工作之余她奔波于娘婆两家,看望照顾两位老母亲生活,嘘寒问暖看病送药,送营养品,尽自己的赡养义务。
儿女眼中好母亲。张吉梅的家庭是一个平凡的四口之家,有勤劳肯干的丈夫,有热爱学习的儿子和乖巧懂事的女儿。由于她夫妻俩平时工作都忙,她儿子和女儿都送到合肥上学读书,因为忙于村医工作,还要照顾婆婆和母亲,她很少能够尽到抚养子女的义务,为此她感到愧疚。为弥补对儿女关照的亏欠,她平时经常通过手机微信和孩子们联系,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教导他们要好好学习,学会独立生活,照顾好自己,听长辈和老师的话。每逢节假日手头没工作,她就抽时间赶往合肥,或者叫丈夫把孩子们带回家相聚。虽然聚少离多,但她的孩子们却很乖巧懂事,她儿子上初中,在班级里是学习之星,学习成绩位列前茅。她丈夫常年在合肥上班工作,夫妻两人虽然因为工作不常在一起,但夫妻二人仍然能够相敬如宾、互相理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有困难的时候就一起共同面对,共同协商解决。
一个幸福、快乐、和谐的家庭,需要每一位家庭成员共同的努力和维护。张吉梅家庭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工作爱岗敬业。她是好村医、好女儿、好母亲。如今,张吉梅在村医这个平凡岗位上默默地守护着村民健康,这是属于一个医生的职责,也是一个乡村医生肩负的责任和义务,一颗医者的为民情怀,成了群众最信赖和最离不开的人。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