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讯(通讯员 卢贤傲) 丁思年是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的一名农技员。他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开始奔赴农业生产第一线,通过自己带头进行科技示范种植,发展生态农业,带动周围更多农民走上科学种田致富的道路。
建示范园,初见效益。1994年7月,丁思年毕业于安徽农业大学农学系,毅然放弃了在省城发展的机会,主动选择到家乡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回家乡后,他为了推广农业新技术,跑遍了全镇20多个村,家乡的田间地头留下了他的脚印和洒下的汗水。随着农业生产成本增高,农产品的价格下跌,大多数农产品卖难现象日趋突出,如何实现农业增产、增效、农民增收,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示范带动群众调整农业产业结构,1999年春,他与镇政府签订反租倒包合同,承租政府“十位一体”治理过的30亩耕地,建起自己的科技示范园。他自筹资金,在示范园里架专用电线,修通路渠,建管护房,购拖拉机、喷药机、挖水井,解决田头生产、生活条件,购饼肥2.5吨,复合肥2吨,废垃圾120吨,用于改良土壤肥力。在此基础上,他利用自已所掌握的农技知识,种植“五早”作物、秋延蔬菜。当年种植4亩早春玉米、16亩早花生、4亩早毛豆和6亩早西瓜,全部运用地膜 覆盖技术和部分间套种技术,都取得了较好的收成。 “五早”作物收获后,他又利用20亩塑料大棚覆盖地,种植19亩秋延迟辣椒和1亩秋延蕃茄,另外10亩地种植露地常规蔬菜,并对蔬菜进行品种特性、市场销路、栽培模式、管理技术、病虫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的对比试验。当年他生产的秋延蔬菜中辣椒挂果多,果型好,色泽和亮度在全县堪称一流。他的农产品已远销至合肥、安庆、南京等大中城市,平均亩效益达4500元,远远高于常规农业效益。在丁思年的带动下,林新文、王立荒两位农民利用97亩土地种植“五早”作物和大棚蔬菜,取得了同样的经济效益。
创办公司,形成基地。2003年8月份,丁思年为发展无公害蔬菜生产,投入50万元注册资金创办起安徽谷瑞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随后,又于2005年7月份,由他牵头、吸收40多位菜农参加成立干汊河镇无公害蔬菜协会。同时,丁思年于2003年新建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300亩,以后逐年壮大基地规模,使示范基地达到3500亩,在基地内建成钢架大棚300亩,新建厂房30多间,购置农用拖拉机3台、机动喷药机5台、货车2台,总投资200多万元,主要从事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销售,同时从事蔬菜新品种、新材料、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为此,他多次到广东、浙江、杭州、上海、南京、和县、山东等地考察,并通过上先锋网等网站收集有关生产技术等信息,引进广东菜心、芥兰、日本青梗菜、杭椒、油麦菜、以色列蕃茄、韩国萝卜等新品种蔬菜。他通过镇无公害蔬菜协会采用“协会+公司+农户”的订单生产模式,推广种植杭椒、韩国萝卜、上海青等精品蔬菜。由协会牵头、谷瑞公司负责品种供应、技术指导、产品回收,协会派人监督,统一市场销售,带动更多的农户从事精品蔬菜种植。为拓宽销售渠道,丁思年与合肥周谷堆农产品批发市场精品菜经销大户联营,形成了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经营机制,利用他们多年的销售网络和渠道,联合进行蔬菜销售,年销售蔬菜产品1000多吨,产值达300多万元,年利润实现100多万元。在丁思年的领头带领下,建立了统一的无公害蔬菜生产所需种子、农药、有机肥等物资的配送中心,建立统一品种、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产品包装、统一市场销售、统一利润分成的运行机制,促进了全镇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形成全镇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出现100多个种菜大户,无公害蔬菜产业也成了该镇种植主导产业。
种有机稻,打造品牌。 2015年3月, 丁思年选择在干汊河镇泉堰村试种200亩有机水稻,采用绿色增产模式,努力打造自己的绿色品牌。他在肥料上下足功夫,尝试了沼液加有机肥、饼肥加有机肥、纯有机肥三种模式。在技术上,丁思年更是精益求精,主选沼液作为肥料。丁思年看到当地有不少养猪场,沉淀过滤之后的沼液是高效的有机肥,就选择施用这种肥料,使有机水稻的亩产最高能达到400公斤。面对大面积施用时施加量较难控制,他选购了一个施肥的机器,利用这种机器施用沼液养地。丁思年种植有机水稻,更加注重打造自己的品牌,他考虑到自己种植基地所在的泉堰村坐落在春秋山下,富含多种有利于身体健康矿物质的柳抱泉水从村中潺潺流过,这些在他眼中都是自己大米的卖点,于是他就注册“柳抱泉矿泉米”品牌,依托的就是当地独一无二的无污染的优良水源环境,他种植有机水稻,不施农药、化肥,仅施用沼渣、沼液等天然有机肥;不用除草剂,完全靠人工除草;病虫害防治用的是生物农药、太阳能杀虫灯等。他的大米加工厂也选择此地建设。当年,他种的一茬水稻亩产量近600斤,出米近300斤,总产5万斤。由于颗粒晶莹、口感特好、营养丰富,畅销一空。2016年11月,柳抱泉牌大米一举获得“有机产品”认证,2018年,生产的谷瑞有机矿泉米入选商务部首批电商扶贫优秀农特产品(全国仅有14个产品),大米目前已畅销合肥、上海、南京等城市。
种植生姜,保护特产。素有“生姜之乡”的美称的干汊河镇种植生姜历史悠久。相传早在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就开始种植生姜。清嘉庆《舒城县志》卷十二“物产”、光绪《续修舒城县志》卷十三“食货志”等均有“生姜”的记载。该镇位于杭埠河两岸,独特的沙土,天然的山水,优良的小气候,群众优良的种植传统和丰富的种植经验,使这里的生姜具备了其他地区所不能比拟的质地,出产的生姜属姜中极品。该地生姜以色淡黄,质脆嫩,味香辣,营养价值高、食药同源而享誉海内外。丁思年为了保护、传承、发扬光大干汊河镇生姜这一土特产品,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大力发展本地生姜产业,积极打造本地生姜品牌,于2018年开始谋划兴建生姜种植基地,从当地生姜种植农户中收取本地姜原种,通过选育扩繁,示范种植优质生姜,建立300亩生姜种植基地。目前,基地生姜长势良好,丰收在望,亩产可望收获近3000公斤,亩收入预计可获2万多元。因此丁思年被当地群众称誉为“姜王”。
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丁思年的事迹在当地被广泛传颂,他先后被评为全县农业战线先进工作者、县科技“青年星火带头人”、“舒城县十大杰出青年”、全县优秀科技特派员,并多次被评为全县优秀共产党员,还被六安市记二等功1次。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