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讯(通讯员 卢贤傲)在地图上,安徽省六安市舒城县干汊河镇并不起眼,但在羽毛产业版图上,这个小镇却格外抢眼,每年有6000万只羽毛球从这里“飞”向全球。近年该镇成功入选为安徽省羽毛产业集群专业镇,成了全省有名的“羽毛之乡”。
从“货郎担”变身加工企业
干汊河镇羽毛产业发展具有悠久历史和传统,据悉,该镇洪宕和西宕等村很多农民多年前就靠摇拔郎鼓、挑货郎担飘游四方做货郎生意养家糊口。那时这里农民以针头线脑等小百货或以少量现金换购四方农家的家禽羽毛等产品,然后步行几十华里到县内零星几家收购站出售,赚点零花钱。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从事羽毛贩卖,沟通了与国内几家大羽绒厂和羽毛球厂的关系,自己直接办起了羽毛收购站和半成品加工厂,由羽毛“货郎担”变身羽毛加工企业。
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广文是该镇最早投身羽毛产业的人之一。上世纪80年代初,他手握拨浪鼓,成为一名走街串巷的小贩。“那时候,我们主要就是贩鸭毛,从周边霍山等地收上来,再卖给浙江的羽毛球加工厂。”时间一长,他和同伴们摸清了羽毛业行情,于2001年在镇上成立了一家羽毛球材料厂,专做切片等原材料;2008年,他开始为专业品牌代加工;2010年,创立自己的品牌“文杰”……现在,文杰体育每年生产羽毛球1000多万只,规模位居全国前十。
从手工作坊成为现代企业
干汊河镇始终把羽毛产业作为主导产业给予高度重视,引导羽毛产业向企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方向不断迈进。该镇羽毛产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末摇“拨浪鼓”、走街串户的“小货郎”,发展于90年代大宗毛片购进卖出、加工分拣的“毛贩子”,上规模于新世纪以来不断发展壮大的“羽毛加工企业”。在40多年的羽毛产业发展进程中,轻轻羽毛片,撑起一方天。
该镇羽毛加工企业开始是家庭成员分拣毛片“手工作坊”,由原先简单的加工、分检向分检、切片、加工、制球等羽毛深加工业发展,并向羽毛球拍、球衣、球鞋等上下游产品的加工制造扩展,形成全产业链上规模的现代体育用品加工厂,诸如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和安徽太阳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如雨后春笋茁壮成长。
“别小看小小的羽毛球,从鸭毛进厂到最后的成品出厂,中间有近40道工序,技术含量可不低。”一直以来,安徽文杰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汪广文坚持生产环节的全产业链发展,他说,这样做摊子虽然铺得大,但却能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从特色产业到产业集群镇
干汊河镇为促进羽毛产业优化升级,坚持走“企业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延伸、基地化发展”的产业集群发展道路。一是抓平台、聚产业,引进上海南聚工贸有限公司投资2.25亿元,建成全框架多层标准化厂房15万平方米,建设羽毛产业园区,采取租赁出售、以租代售、“量身定做”等多种方式引导羽毛企业入驻,给予项目报批、规划用地、投资贴息、房租补贴等优惠政策扶持。已有10余家羽毛企业入驻,固定资产投资逾4亿元。二是抓龙头、造舰队,通过落实出口退税、扶优壮强、投资贴息、技术创新补助等政策措施,引导企业扩大规模、创优品牌、提高效益,促进羽毛产业扩张发展。目前全镇年产值超千万元的羽毛企业28家,超5000万元的羽毛企业4家,上亿元的羽毛企业2家。三是抓品牌、拓市场,鼓励羽毛企业争创知名产品和著名商标,先后涌现出“太阳”、“鸿鹄”、“翰文”等一批在全国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品牌。引导企业走科技创新之路,全镇羽毛企业拥有发明专利71项,注册商标22件,获得安徽省著名商标3个、知名产品5个。坚持内销和外贸产品统一标准、统一质量要求,赢得外贸企业青睐,产品畅销韩国及印尼、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
截止到2021年底,该镇直接从事羽毛贩运、分检、切片和羽毛球、羽毛球拍、球衣、球鞋等相关产品的加工制造企业逾100家,年产羽毛球600万打,实现羽毛产业年产值15亿元。下一步,该镇计划通过培优育强、招大引强,进一步推动产业集聚发展、升级发展,力争羽毛产业产值突破20亿元。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