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中心康复训练室,老人们在做康复训练。
7月12日,劲松八区,社区养老驿站,护工在带领老人做游戏。
制图/陈冬
10月28日,大兴区,一福寿山福海养老中心。活动室内,两位老人正在玩气球。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代表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向党的十九大作报告
10月28日,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再次到来。随着每年跨入老龄大门的人口大幅提速,过重阳节的人越来越多。有关养老服务的内容将成为政府民政部门日益紧迫的工作重点。
过去五年,北京出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等多个文件,不断提高重视级别,加大投入力度,结合新兴产业织密养老服务的网络。
习近平总书记作的十九大报告中,多次提到养老问题。为深入贯彻落实十九大的精神,北京市对养老服务这一重要的民生工程,将走向更加深入细致,老人的获得感、幸福感也会不断提高。
破题
公办养老机构服务最有需求人群
10月28日上午,居住在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的李奶奶6点就起床了。这天,农历九月初九,中国传统的重阳节。李奶奶与在此养老的近百位老人和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一起过节。
位于大兴区庞各庄镇的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是北京市一所公建民营养老机构。中心设置的养老床位648张全部为护养型床位,其中,完全失能区202张床位,失智区174张床位,高龄半失能区272张床位。
据最新统计,截至2016年底,全市户籍总人口1362.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329.2万人,占总人口的24.1%。进养老院曾经一床难求。
“首都养老形势严峻。”这是2015年北京市民政局负责人作出的判断。
老龄化日益加深,老年人口越来越多,而政府的财政资金有限,城区的养老机构有限。有限的资源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政府的资金如何撬动社会的投资?北京市过去5年的实践正在破解这一养老难题。
2015年3月3日,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公布《关于深化公办养老机构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引入社会资本投资运营公办养老机构,将公办养老机构分成公办公营、公办民营和公建民营三种模式运营。
公办养老机构将重点服务政府供养保障对象、困境家庭保障对象和优待服务保障对象三类人群。公办民营、公建民营养老机构除拿出至少20%的床位用于接收基本养老服务保障对象外,其余床位可用于接收其他有需求的高龄、失能、失智老人。
“公办养老机构要体现公益属性,提供的是廉价和适用的养老服务,适用既保证不能劣质又要适度不过于奢华。服务对象都将以失能和高龄老人为主。”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普通的60岁以上老人将不再作为公办养老机构的主要接收对象。
改革
社区照料中心全市街道覆盖
养老机构要服务政府保障对象,服务最需要入住的高龄、失能等老人。那么,大量的老年人如何养老,成为北京市改革养老事业的又一破题点。
2015年11月25日,市规划委和市民政局发布《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明确,到2020年,90%的老年人在社会化服务协助下通过家庭养老,6%的老年人通过政府购买社区照顾服务养老,4%的老年人入住养老服务机构养老。
90%的老年人,即到2020年,有360万人在家养老。如何完善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服务?2015年5月1日,《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明确居家养老服务要在政府主导下,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社会保障制度为支撑,由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企业、社会组织提供专业化服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和志愿者提供公益互助服务,满足居家老人社会化服务需求。
同年,市民政局下发《北京市养老照料中心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4年-2016年)》,提出到2016年全市将建成208所街道、乡镇级养老照料中心。截至去年年底,已建成的养老照料中心已覆盖全市所有街道。
覆盖全市的养老照料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短期照料、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精神关怀、教育培训、志愿服务以及其他拓展服务等十类上门服务。社区养老机构建立老年人志愿服务团队,开展实地走访,掌握老年人志愿服务需求。按照“志愿者组织(团队)+养老照料中心+社区、家庭”的模式开展服务。
三年来,全市共扶持养老照料中心建设项目256个。同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也成为打造居家养老“总服务台”。按照“设施政府无偿提供、运营商低偿运营”思路,委托社会力量开展连锁化运营,驿站为老年人提供周边、身边、床边能够享受到的日间照料、呼叫服务、助餐服务、健康指导、文化娱乐、心理慰藉等服务功能。2016年至2017年,全市计划建设350个驿站,截至8月底,已开业运营226个。
按照《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专项规划》的安排,未来北京将建成16万张养老床位,旧城内百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按2.5床配置。新城百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按4.5床配置。而对乡镇和农村地区,到2020年,本地常住人口中百名老人机构养老床位按4.0床配置。
同时,北京还对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提出明确要求,提出社区养老的发展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康复、健康养生与精神慰藉等五大类综合持续照顾服务。对于新建的小区,《规划》要求配建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相关要求列入土地出让合同,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使用。
养老是民生工程,既要做出综观全局的改革安排,又要细致地解决老百姓实际生活中的每件小事。在《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正式实施后,北京市民政局即出台实施意见,明确提出研究出台适应养老需求的适老化住宅标准,按照平房区、老旧小区、新建居住区等不同类型,对住宅建筑、生活服务设施、公共活动场地等进行适老化设计和改造试点。
“目前北京已为失智老人配发防走失手环,还将为失能、高龄、独居老人家庭配备灭火器、安装紧急医疗救援呼叫器和燃气报警器。推广应用‘一按灵’紧急救援服务,实现社区养老服务驿站与居家老人保持24小时互联互通。”北京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市民政局介绍,从2013年至2017年,市财政投入养老服务专项资金共计40.09亿元。这些钱重点围绕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集中财力加大对居家养老服务基础工作和重点难点的支持。
深入
打造“中央厨房+社区配送”养老助餐体系
住得进、住得好,能即时获得医疗救治之外,吃也是老年人的一件大事。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是贯彻《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
老年餐桌,在北京乃至全国都不算新名词了。2009年,北京启动“养老助残餐桌”(即“老年餐桌”)建设,并于次年五一前夕覆盖了全市2600多个社区。不过,由于利润不高、场地困难、老年人就餐减少等原因,许多企业已退出老年餐桌。谋划建立一项发展更为持续,更适合老年人的就餐体系,摆上了北京市民政局的议事日程。
2015年,北京市城六区及房山、顺义共8个区养老助餐服务体系试点建设完成,并在全市推广。
市民政局介绍,推进养老助餐体系建设是贯彻《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的第一件大事,重点是解决老年人吃饭问题。试点将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助餐服务,重点支持专业餐饮企业。采取政府购买服务项目的方式,引进具备“中央厨房+社区配送+配餐、送餐、助餐”连锁经营能力的专业餐饮企业。
“配餐就是从原材料加工到社区售卖,把餐饮配送到社区,由老年人自主选择购买。”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目前,已有企业在房山、顺义试点配餐服务,顺义引入了快餐连锁企业建立配餐平台,平台内还将囊括附近餐饮商家,给老年人提供更多选择。
送餐则主要针对卧床等不能出门的老年人,“就是把配餐送到老年人家里去。”李红兵介绍,目前各区正在摸索,尝试与互联网送餐平台合作,解决行动不便或临时生病的老年人吃饭问题。
助餐主要针对没有牙齿、消化困难或营养失衡的老年人。“我们支持企业制作‘匀浆膳’,就是把普通的餐食做成泥状,针对不同人群还开发补钾、补蛋白等营养膳食。这些都将纳入市级财政的资金支持范围。”李红兵说。
为建设社区养老驿站,市民政局工作人员深入城乡社区先后调研30多趟,和老人们拉家常,参加他们的活动,详细了解他们的生活需求。如今,无论是养老机构还是养老照料中心,营养餐都已在北京普及。
西城区牛街西里的养老驿站是去年各街道社区建设的上百家养老驿站之一。在这里,社区老人20元就能吃上一顿荤素搭配的营养餐,花10元钱办的会员卡,能在驿站享受包括理疗、看报、看电视、使用各种康复用具等服务。
点睛
入户就医纳入北京医保报销
“推进医养结合”是在习近平总书记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的。老年人更需要即时、专业和适老的医疗设施,已经成为全社会对养老工作的一项共识。
对于居家养老,北京市明确,社区家庭病床医疗费用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起付线预计可降低50%。而老年人出院后24小时内建立家庭病床的,医疗费用按连续住院处理。
同时,《关于支持养老照料中心和养老机构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功能的通知》也明确,养老机构将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康复护理等机构签订合作协议,建立合作关系。
其中提出“鼓励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为区域内老年人提供就医和转诊绿色通道,建立巡诊、连续性医疗和健康管理的服务制度。为术后、住院后或慢性病患者提供康复护理专业指导。为辐射区域内老年人提供用药提醒和清理过期药品服务,指导老年人遵循医嘱,正确用药。为老年人提供陪同就诊、取药等服务”。
在北京一福寿山福海养老服务中心,今年的重阳节还挂牌成立了认知症照料中心。专门面向社会接收患有认知障碍(阿尔茨海默病)的老人。该中心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的中医院,设门诊部和住院部。主要科室有中医、内、外、骨伤、针灸按摩科、医学康复、口腔、西医内、外、检验、彩超、放射等10多个临床医技科室,开放床位40张,作为养老区内医院,不仅承担院内常见病、多发病的治疗,还设置了针对老年人特点的健康管理、心理疏导、功能康复、失智干预、临终关怀等特色医疗科室。
北京市还在京津冀协同养老的大格局中全面部署医养结合各项工作。中标集团在河北高碑店将建设30万平米的养老机构。“我们想拿它当试点,重点支持它,试点成功后,北京周边都可以建设。”北京市民政局局长李万钧介绍。
燕达医院作为一所重点服务养老的医院,已成为北京市首次开通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院。
今年1月,京冀两地选定位于河北燕郊的燕达医院作为异地就医直接结算的医院,在医保系统互联互通的基础上,燕郊居住的北京参保人员办理异地安置在燕达医院手续后,可在此持社保卡实现就医直接结算。
59岁的燕郊居民姜先生是随着央企外迁,于2004年定居在河北三河,有着长期的糖尿病史。今年1月5日,姜先生来到燕达医院的挂号缴费窗口,成为首个享受到京冀异地就医直接结算政策实惠的居民。他从就诊、取药到刷卡结算,整个过程在半个小时之内。
“我是北京居民,参保的是北京医保,但又居住在燕郊。过去报销医保,是先垫付钱,然后再把票据交给单位,由单位走医保报销的渠道,然后报销给我。”姜先生说,由于不能看一次病就折腾一次回北京报销,他有时累积的医疗费用会达到近万元,而报销的手续来回也要折腾上一个多月。
“现在能直接报销了,不仅减轻了我们的经济负担,也不用来回跑腿了。”姜先生说。
补缺
制发244万张北京通养老卡
改革开放的成果让全民共享,老年人工作了一辈子,乘公交、逛公园、商场购物,他们退休后的晚年生活也成为政府关心的问题。
2016年10月29日,“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启用。当天,西城、丰台、门头沟、房山完成老年优待证到养老助残卡的换卡工作,并开始试用。
在启动仪式完成后,十余名老人志愿参加刷卡乘公交测试。和普通公交卡一样,新版“老年卡”接触公交车刷卡机也会发出“滴”的声音。“以前出门要带好几张卡,现在一张‘老年卡’就能解决所有事,坐公交坐地铁买东西都能用,方便多了。”参加测试的郭大爷描述新卡带来的便利。
“以后老年人乘坐公交车,将由‘晃一晃证’变成‘刷一刷卡’,上车下车都要刷卡,和年轻人一样。”2016年10月28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描述使用新版“老年卡”乘公交车的变化。为何要改为刷卡?李红兵表示,通过上下车刷卡,公交公司可精确记录老人的出行数据,分析规律,在老人经常出行的线路和时段适时增发车次,提供精准服务。
除免费乘坐公交车、免费进公园外,使用新版“老年卡”还可以在许多餐饮、超市、家政服务网点等享受打折优惠。仅方庄地区可刷新版“老年卡”的服务网点就有35家。活动现场,农商行、市政交通一卡通的工作人员为老人讲解新版“老年卡”的使用方式以及优惠政策。
在2016年年初,北京全市就已发展“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单位1.6万余家,其中已安装POS机8850家。凡悬挂统一的“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单位标识牌的商家都可使用,包括物美、超市发、京客隆等多家大型超市和社区便利店。
据北京市民政局介绍,截至2017年8月31日,北京市已为常住老年人制发北京通-养老助残卡244万张,有效持卡数229万张。根据当前的持卡老年人公交数据分析,优待老年人日刷卡笔数约110万,月刷卡笔数约3300万,约占全市地面公交刷卡总笔数的13%。
北京通-养老助残卡在本月又有了新产品。10月24日,由北京市北京通养老助残卡服务中心,联合相关社会单位推出北京通-养老助残卡首款社会化专属产品——北京通手机卡。北京通手机卡具有“专享福利、超低资费、送卡上门”的特点,采取“网上申请、在线审批、送卡上门”的流程,持卡人子女可网上代办。(记者 吴为 摄影/记者 尹亚飞 彭子洋)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