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讯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 王希文) 截至2016年,我国石漠化土地面积为1007万公顷,和 5年前相比净减少193.2万公顷,石漠化扩展的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其中,林草植被保护和人工造林种草对石漠化逆转的贡献率达到65.5%。呈现生态状况稳步好转的态势。与此同时,大部分石漠化地区也是重度贫困区,因此,我国在石漠化治理的同时与精准扶贫相结合为打好脱贫攻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石漠化防治发挥扶贫作用
据《慈善公益报》记者了解,我国整个石漠化和岩溶地区包括8个省:贵州、云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湖南、湖北。除广东之外,其他7个省分布的217个贫困县占全国贫困县的26%,7个县的贫困人口占全国贫困人口的47%,因此,石漠区域也是重度贫困地区。
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除了生态治理的基本出发点之外,在很大程度上也在助力地方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扶贫攻坚。近年来,我国在石漠化治理过程中,同时以政策扶贫、工程扶贫、产业扶贫、项目扶贫方式,不仅带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同时也逆转了石漠化问题。
12月13日,在国新办举行的“第三次石漠化监测成果有关情况”发布会上,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副局长刘东生表示: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推行了生态护林员制度。到目前为止,在217个贫困县聘请了12.5万生态护林员,带动了大约近50万人的增收;在石漠化地区实施的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还草工程等一系列林业生态治理工程实施十年来,中央财政总计投入179亿,其中在217个贫困县投入的比例占总投入的70%。
此外,在岩溶、石漠化地区,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还大力支持地方通过发展生态产业、林业产业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致富,指导和扶持这些地区发展经济林果、木本粮油、林下经济、森林旅游、森林康养等一系列的林业产业。
据统计,这些林业产业占当地农民收入的比重平均达到20%以上,在许多地区达到了三分之一甚至超过50%,充分体现了生态产业化和产业生态化的基本战略,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有机统一。
刘东生强调说,事实证明,石漠化综合治理不仅发挥了应有的经济效益,同时也体现了潜力巨大的经济效益,为打好脱贫攻坚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多项措施缩减土地石漠化
石漠化防治之所以取得了巨大成效,除采取人工造林、种草和植被保护外,还有其他几个原因也是不可或缺的。12月13日,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荒漠化防治司司长孙国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石漠化比较严重的地区人口多,对土地需求大,肯定生态环境的压力也大。引导人口疏散,调整这些地区的人员结构,这对于石漠化逆转贡献了24.4%;另外,使用农业新技术对石漠化逆转贡献了3.9%;其他方面因素贡献了6.2%。
另据了解,我国西南地区农村以前都是烧柴,近年来,我国在这些地区积极倡导推广使用沼气、太阳能、电力和液化气。据统计,到2016年,这些地区烧柴的比重已由2011年的37.7%下降至20%以下,减轻了环境压力。
孙国吉表示,我国在治理石漠化过程中,充分借助了法治和政策的平台,严格遵守《森林法》《草原法》《水土保持法》等法律法规,严厉打击石漠化治理方面的破坏生态的不法行为。通过这些工作,遏制了人为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另外,借助各方面政策,比如天然保护林的补助政策、生态公益林的生态效益补偿政策、草原的补偿政策,都直接转化为生态成效和老百姓的脱贫致富。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