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舒城县干汊河镇龙山村残疾贫困户王为才高兴地和扶贫工作队员们说:“今年我在政府和你们帮扶下,养羊获得收入5万多元,脱贫的目标已经实现。眼下我正在向别人学习养牛技术,明年我还要再养点牛,扩大养殖场经营范围,争取早日迈入小康。”
说起王为才,龙山村民无不夸赞他是一位身残志不残的好汉。现年55岁的王为才,黝黑的脸庞,瘦削的身体,虽然左臂断了,但脸上始终挂着憨厚的笑容。他在5岁时母亲便去世,在11岁时由于玩耍误把手臂插进打稻机中导致失去了左臂,在15岁时父亲也撒手人寰。在父亲离世之后,无依无靠的他为了养活自己,就开始走独自谋生之路。到肥西县上派镇帮人放了两年牛后,他又孤身一人来到浙江湖州打工。因为身体残疾,他许多工作干不了,只能干些帮人看货之类的简单工作,收入微薄,勉强糊口度日,“挣不了钱,娶不上媳妇”,王为才这样形容自己的打工生活。
打工生活虽然艰辛,但王为才从来没有放弃脱贫致富梦想,他边打工边思考如何让自己脱离贫穷。一次偶然的机会,经朋友介绍,他来到浙江省安吉县,向当地的一位养羊大户学习养殖波尔山羊技术。第一次去,他听了养羊大户的介绍,觉得波尔山羊适应性好、抗病性强,搞得好利润可观,比较适合自己饲养,于是他便琢磨尝试走养殖波尔山羊致富的路子。他利用打工空余时间,多次坐车到安吉县那位养羊大户的养殖场学习。人家在忙着放羊,他就在一旁边看边学;人家闲下来了,他就上去边问边记。那位养羊大户看到一个残疾人这样努力学,深受感动,就对他毫无保留地传授养羊技术。就这样,他终于学会了波尔山羊的养殖技术。
养羊技术学到了,但是手头缺钱,又怎么能启动养羊呢?王为才为此感到焦虑。就在王为才正为养羊缺钱发愁时,省国税局下派舒城县干汊河镇龙山村驻村扶贫工作队员们听说此事,就给王为才打来电话,告诉他贫困户养羊可以获得政扶贫创业小额贷款支持,还能享受每年5000元的产业扶贫补贴。很快王为才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获得3万元的扶贫贷款和省国税局送来的2500元的扶贫款,加上自己多年打工的一点积蓄,再向亲朋好友借一点,凑齐6万多元,修好羊圈,买来70多只波尔山羊,开始建起波尔山羊养殖场。
王为才养羊要比正常人付出更多辛苦。刚开始,放羊就让王为才吃了不少苦头,少了条胳膊的王为材身体协调性不够,在坡路上追着羊儿跑,很容易摔跤,也不知摔了多少跤,慢慢有经验了,他才从满山追羊跑的“门外汉”,变成了悠闲地跟着羊群遍野晃悠的“羊倌”。随后,成为“羊倌”的王为才为了充分利用时间,还想着再养点鸡,驻村扶贫工作队知道后又很快给他送来了省国税局捐赠的140只鸡苗,周围的乡邻们纷纷问他:“你这又养羊又养鸡的,能忙得过来吗?别把身体累坏了。”他总是笑呵呵的回答:“放心吧,别看我只有一只胳膊,身体好着呢,我不怕吃苦!”于是,王为才每天的生活基本是这样的:早晨4点起床,到羊圈查看打扫,吃过早饭后开始放羊,中间还要放养照料140只鸡,到上午11点左右把羊赶回羊圈再回家做午饭,下午2点接着开始放羊,到傍晚6点把羊赶回羊圈,鸡赶回鸡舍,然后回家做晚饭、忙家务,9点以后再到羊圈和鸡舍检查一遍,一直要忙到晚上10点以后才能睡觉。这样的节奏非常紧凑而辛苦,独臂的他干起来更是吃力。看他这样,他的侄子也经常过来帮忙。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到2017年底,王为才不仅拿到了政府的5000元产业扶贫补贴,他养的70多只波尔山羊也陆续茁壮出栏,扶贫工作队帮着他卖羊,由于他的羊肉品质高销售行情好,销售很快,目前5万多元的养羊收入已进他的腰包,他今年已经是稳稳的脱了贫。面对困难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王为才的故事很快在周边传开,皖西日报曾以《有了这群羊 脱贫有希望》为题刊文对其进行了宣传报道,省国税局局长张德志、县委书记金德元等领导也先后来看望、鼓励他。在龙山村,王为才的勤奋脱贫故事也激励着当地越来越多的贫困户,这些贫困户坚信依靠自己的努力,在当地党委、政府和省国税局的帮扶下,一定可以脱离贫困,过上小康生活。(通讯员 卢贤傲) 责任编辑:孟德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