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画家画笔下的雷锋
一个大国的保卫,不仅仅依靠一个士兵。
当一个普通士兵以短暂的一生,诠释着对祖国的忠诚,对社会的忠心,对人民的忠实的高尚品质,汇成了一座精神家园,融入民族血脉文化之中,撑起了民族的脊梁。激发千千万万人们砥砺前行,在各自岗位上为保卫祖国,建设祖国而不懈努力奋斗。
雷锋,就是这样一位普通的士兵。
湖南长沙雷锋纪念馆广场上背抢的雷锋雕像
领袖题词学雷锋
雷锋,1960年1月8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1962年8月15日因公殉职。
雷锋,带着22岁的青春年轮,走进了历史长河。
“在雷锋的历史上,虽没有上甘岭冲天的火光,也没有云周西村惊人的风雪,但我们完全可以说,他同黄继光、刘胡兰同样伟大;或者说,他就是我们祖国建设年代的黄继光和刘胡兰,是我们时代的。”一代文学大师,著名军旅作家魏巍这样说。
一位诗人说过,“他(雷锋)不是将军,却立下了无数功勋;他不是文豪,却写下了不朽诗文;他如此平凡,如此年轻;像一滴小小的春雨,却渗透亿万人的心……”
雷锋的一生是平凡的。
学习平凡,工作平凡,生活平凡,事迹平凡。
然而,正是这些无数的平凡构成了他的伟大。
雷锋把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共产主义光辉思想相结合融化在头脑里,把公而忘私牺性奉献精神落实在行动上,在平凡的岗位上把有限生命投入到了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
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广场
一个艳阳日子,我慕名来到湖南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
这天是周一,馆休日。
纪念馆的同志得知我们远道而来,破例允许我们进入了馆区。
此时,洽遇从外地赶来参观的一群退役老兵,也随着我们一同进入了馆区。
高8米(基座3米),身穿军装,背着长枪,容光焕发的雷锋英姿塑像安放在纪念馆门前的广场上,成为纪念馆标志性雕像,参观者争相与之合影。
“背枪的雷锋”,成为了人们记忆中的经典形象。
无私奉献的雷锋精神,穿越时空,熠熠生辉,光照人间,谱写着一曲又一曲和睦、和谐、和平发展的赞歌。
短暂铸就了永恒,平凡塑造了辉煌。
雷锋因公殉职后,当年不足70万人口的辽宁抚顺小城,竞有10万群众,自发地走上街头为这位普通的年轻士兵送行。
通往烈士陵园10公里长路上,戴着白花与黑纱的人群汇成了一条长河,哀思涌动,绵延不绝……
1963年3月5日,共和国领䄂毛泽东主席等老一辈革命家挥毫,为这位平凡的士兵纷纷题词。
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领袖名人题词碑廓”,展示了这些题词。
毛泽东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
周恩来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刘少奇题词:“学习雷锋同志平凡而伟大的共产主义精神。”
朱德题词:“学习雷锋,做毛主席的好战士。”
邓小平题词:“谁愿当一个真正的共产主义者,就应该向雷锋同志的品德和风格学习。”
陈云题词:“雷锋同志是中国人民的好儿子,大家向他学习。”
董必武题词:“有众读毛选,雷锋特认真。不惟明字句,而且得精神。阶级观清楚,勤劳念朴纯。螺丝钉不锈,历史色长新。只作平凡事,皆成巨丽珍。普通一战士,生活为人民。”
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看,站起来/你一个雷锋/我们跟上去/十个雷锋/百个雷锋/千个雷锋!……升起来/你一座高峰/我们跟上去/十座高峰/百座高峰/千座高峰!——千条山脉呵/万道长城!……”
毛泽东主席1963年3月5日,“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发表以后,先后有中央政治局常委以上领导19人次,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务委员以上领导25人次,共和国元帅、大将、上将21人次为雷锋题词。
“2012年通过大世界吉尼斯纪录,雷锋是党和国家领导人题词最多的士兵。”2012年3月,大世界吉尼斯上海总部负责人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向北京学雷锋基金管委会颁发奖牌,奖牌上刻着这样一段文字。
孟进鸿老人是毛泽东主席身边工作人员,我在国防大学学习期间是我的系政委,我多次听过他作的报告。
作者与孟进鸿老人
在北京石景山我们拜访了他,老人回忆当年毛泽东主席秘书林克对他说:
“毛泽东主席这个题词(指‘向雷锋同志学习’),并不是秘书林克之前准备的十几个备选题词中的一个。毛泽东对林克说:‘学雷锋不只是学他哪一件好事,也不是学他某一方面的优点,而是要学他的好思想、好作风、好品德。学习雷锋长期一贯地做好事,而不做坏事,学习他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毛泽东在学习雷锋什么的问题上是有自己的深入思考的,号召全国人民学习雷锋精神的实质,即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信仰。”
在这之前,毛主席对罗瑞卿说过,“雷锋值得学习啊!向雷锋学习,也包括我自己。我也要向雷锋学习。”
在中央杭州会议上,毛主席又一次谈到学雷锋。他说,“雷锋日记你们看过没有?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
孟进鸿将军
毛主席还说过,雷锋日记比那些死读书的大学生写的论文强多了,这一点是那些大学生无法比拟的。
毛主席对自己的子女毛岸青、李敏、李纳说,我们要向雷锋学习,为人民服务。
1965年8月30日,毛主席为庐山疗养院护士钟学坤题词,“学习白求恩,学习雷锋,为人民服务。”
在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倡导下,雷锋精神已成为亿万中国人民宝贵的精神财富。
雷锋,一面伟大的旗帜,在共和国的上空高高飘扬。
雷锋的名字家喻户晓,学习雷锋成为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集体的自觉行动。
湖南长沙望城雷锋故居
雷锋从这里起步
湖南,长沙,望城,简家塘。
1940年12月18日,雷锋出生在一座破旧的茅草屋里,取名雷正兴,乳名庚伢子。
一个风和日丽,艳阳高照的上午,我走进雷锋故居。
雷锋短暂的22岁生命里,在此生活了16年。
这里三面环山,西面为塘。
这是一个两进12间的四合院。
雷锋等4户人家各占一个角落,堂屋共用。
属于雷锋名下的3间屋在东北角,分别为正房、厨房和共用的那间堂屋。
由于年久失修,1958年11月雷锋去鞍钢前最后一次回简家塘告别时,那3间茅屋己不复存在,仅剩一片废墟。
现在的“雷锋故居”,是在原宅基础上凭记忆仿建的。正房里陈放着雷锋祖孙三代用过的两张床、1张大柜、1张书桌和几条凳子。
“雷锋从灾难深重的旧社会,带着脊背上的疮疤,手背上的刀痕和心灵上创伤走进新中国的。”著名军旅作家陈广生,生前在《雷锋在我心中》一书中,这样深刻形象地写道。
雷锋在这里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启蒙的小学时代和初期参加工作的时光。
长沙,老城区闹市,湖南省总工会家属院。
一幢老式住宅楼,没有电梯,我拾阶走到五楼,叩开冯健大姐的家门,她热情接待了我们。
这是一个普通的家庭住宅,客厅显著位置上,挂着毛泽东主席当年接见冯健的大幅合影照片。
1956年的一天,冯健在县委书记张兴玉家里,第一次见到在县委当公务员的雷锋。
张书记说,“小雷,认识一下这个姐姐。她叫冯健,高小毕业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她是全县第一个女饲养员,带头进行科学养猪,18岁加入共产党,被评为‘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上北京见过毛主席。”
作者(右1)与冯健(中)
冯健,湖南望城人,1937年生。1955年9月、1957年5月、1964年6月,先后3次受到毛主席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冯健与雷锋相识后,先后交往了6年之久,雷锋称她为“健姐”。雷锋去鞍钢和参军后,他们之间书信往来,经常交流。
雷锋十分仰慕冯健,决心向她学习,好好工作,也到北京去见毛主席。
雷锋1961年6月4日,寄给冯健的一幅照片背面写道,“冯健姐姐:我永远向你学习,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
冯健从湖南省总工会副主席岗位退休后,始终坚持学习和宣扬雷锋精神,多次作学习雷锋的报告,并辛勤耕耘,写下了《雷锋从这里起步》和《雷锋在湖南》两本书。
在冯健大姐家书房里,她接受了我们的采访,讲述了雷锋在湖南的事迹。
1955年,雷锋在荷叶坝小学上学。这年春天,在农业合作化高潮中,雷锋把土改中分得的3.6亩田地全部捐入荷叶坝小学。
1956年11月17日,雷锋调到望城县委当公务员。第二年2月8日,雷锋光荣加入共青年团,同时被评为县委机关工作模范。
1957年夏天,雷锋到望城县治沩工程指挥部当通信员,是治沩工作骨干。
1958年春,雷锋到团山湖农场当职工,他响应团县委提出的捐献一台拖拉机的号召,捐款20元,成为全县青少年中捐款最多的一个,被县委决定去学开拖拉机。
1958年11月15日,雷锋到鞍钢化工总厂洗煤车间当推土机手。不久,出席了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雷锋入伍前参加工作不到4年期间,几易岗位,他干一行爱一行,行行干得都很出色。
在县委机关,工作堪称一等;在治沩工程指挥部,被称为未参评的无名英雄;在团山湖农场,被评为全县下放干部先进生产者;在鞍钢出席鞍山市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代表大会。
“雷正兴”是孤儿时的名字,雷锋觉得解放了,自己已经不再是孤儿,还用这个名字不合心意。
1957年2月,雷锋征求县委书记张兴玉的意见,想改个名字。
张书记考虑了一下说,你就叫雷峰,行吗?峰是山峰,是高峰,这一定会永远激励你奋发努力,攀登高峰。
雷锋点点头。
在去鞍钢前夕,雷锋把山峰的“峰”,改为先锋的“锋”。
雷锋自我解释说,自己将来要加入中国共产党。共产党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成为其中的一员,做个先锋战士,把名字改为先锋的“锋”字更有意义。
雷锋战友在行动
雷锋,伴着五星红旗的升起走进了新中国。
雷锋精神,伴着改革奋发的号角走进了新时代。
历史的天空中,雷锋的名字闪耀在英雄的星河里,雷锋精神扎根于社会主义中国这片沃土之中,成为激励中华民族前进发展的精神瑰宝。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毛泽东“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依然闪烁着伟力的光芒。
55年,55道精神年轮,在中国大地上异彩纷呈。
离开长沙,我乘火车来到享有“中国第一雷锋城”荣誉称号的古城河南邓州。
“中原天府,丹水明珠”。
邓州位于豫西南、湖北交界,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全球华裔“邓姓”发源地、医圣张仲景故里。
1046年,范仲淹被谪知邓州,应挚友滕子京之邀,在邓州花洲书院挥毫写下了脍炙人口、千古传颂的《岳阳楼记》。
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
邓州城内,一座占地277亩的“邓州编外雷锋团展览馆”拔地而起。
馆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国防部原部长迟浩田上将题写。
这里陈列着“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历史和事迹。
这天下午,“邓州编外雷锋团”团部,政委姚德奇接待了我们,接受了采访。
姚德奇政委介绍了“邓州编外雷锋团”的事迹。
姚德奇,雷锋的战友。当年和雷锋同住一个大宿舍,雷锋睡下铺,姚德奇睡在他对面的上铺。
姚德奇同雷锋在一个连队工作、学习、训练、生活了近两年时间,与雷锋朝夕相处。
雷锋带着他一同打理连队的菜园子,共同照顾孤寡老人,还在一起学习毛主席著作,一起读报。
这段特殊的战友情缘和经历,奠定和开启了姚德奇一生对雷锋精神永恒的追求和奋斗的美好征程。
作者与编外雷锋团政委姚德奇(左1)
1960年8月,和姚德奇一样,邓州560名热血青年应征入伍,走进了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的军营。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遇到了早8个月入伍的雷锋,与他成为同团战友。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听过雷锋在全团军人大会上,作的忆苦思甜报告、学习毛主席著作的体会报告和先进事迹报告。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当中有32人与雷锋同在一个连队朝夕相处,学习、工作和生活。有的和雷锋有着亲切的交往和接触,有的得到雷锋的帮助和关怀。
在这座军营里,他们亲身感受了平凡而伟大的雷锋精神,并在雷锋精神激励下,努力学习,勤奋工作,奋发向上,不断进取。64人提升为军官,走上连、营、团的领导岗位;313人成为中国共产党党员;216人当了班长。
时光荏苒,岁月如歌。1964_1985年间,他们先后退役,相继转业复员回到邓州。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
特殊的部队经历,使他们对雷锋精神有着深刻的理解。
地方工作后,他们始终抱定“我是雷锋的战友,我是雷锋团走出来的官兵,要为雷锋争光,不给雷锋抹黑,要像雷锋那样做人做事”的坚定决心和对雷锋精神永恒追求的信念,像一颗红色的种子,在各自岗位上自觉践行雷锋精神,续写新的雷锋故事,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他们始终坚持听党的话,跟党走,不计较个人得失,自觉为党为国家分优。扎实工作,干一行爱一行,全心全意为民。在领导岗位上的,严格要求,清正廉洁,做人民公仆。在农村工作的,当好村民的领头雁,带领乡亲们奔小康,为推动社会经济发展贡献力量。
这些雷锋在邓州的战友们,践行雷锋精神的同时,不忘身体力行,在邓州大地上广播雷锋精神。
宋清梅,担任过雷锋生前所团——沈阳军区工程兵工兵第十团的第九任团长。
雷锋赠送编外雷锋团团长宋清梅的话
他和雷锋一起工作、生活了两年。
宋清梅没有忘记,1962年2月19日,同雷锋结伴去沈阳,参加沈阳军区首届共青团代表大会,目睹了“雷锋出差一段路,好事作了一火车”。
路上,见到石块,雷锋就搬起来放到路边,遇见询事问路的,雷锋不厌其烦地给予帮助。
上了火车,雷锋放下挎包,就去帮助列车员打扫卫生,给旅客倒水,扶老携幼,问寒问暖。
开会间隙,雷锋经常到厨房帮厨,在餐厅帮着端菜端饭,忙个不停。
会议召开前,雷锋领着他看了一场电影《孙悟空三打白骨精》。出了电影院,宋清梅说,“这个电影真好看,孙悟空神通广大”。雷锋说,“这个电影很有意义,那个唐僧是非不分,沙和尚没有原则,猪八戒好吃懒做,孙悟空爱憎分明、敢于斗争。蒋介石要反攻大陆,我们需要有孙悟空的劲头。”听了雷锋的话,宋清梅心里暗暗佩服,人家雷锋班长就是有水平。
宋清梅永远不会忘记,雷锋为他的亲笔留言:“亲爱的宋清梅同志,送你几句话:一个革命者,就应该把自己毕生的精力和整个生命,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共产主义全部付出!”这闪光的语言,始终珍藏在宋清梅心底,每每想起,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宋清梅决心以雷锋为榜样,做一个像雷锋那样的人。
宋清梅转业回到邓州不久,1989年邓州市委号召在全市开展“学雷锋,树新风,雷锋精神在邓州”的群众性活动。
宋清梅十分激动,把从“雷锋团”转业回来的10多名营、团干部召集到一起,他说“我们是雷锋的战友,雷锋团的骨干,一定要积极参与、配合好学雷锋活动的开展。”
宋清梅说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得到了大家的支持。
雷锋在邓州的战友迅组织起来,成立了“学雷锋指导小组”,各乡、村相继组成了以雷锋战友为组长的“学雷锋指导小组”和“学雷锋送温暖小分队”,坚持实践和传播雷锋精神,营造了浓郁的学雷锋氛围。
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90%以上被评为优秀党员、先进工作者、精神文明标兵,近百人立功受奖,在邓州大地上树起了一面旗帜,在人民群众心目树起了一座丰碑,被誉为“编外雷锋团”。
邓州雷锋战友带头学雷锋活动,从“学雷锋指导小组”发展到“学雷锋指导委员会”到“编外雷锋团”,学雷锋团队越来越大。
“邓州编外雷锋团”成立至今,先后成立了“房管营”“交警营”“大学生雷锋营”“幼师营”等20个营,“雷锋艺术团”“学雷锋研究会”等10个直属单位,新老成员达13000余人。
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实践雷锋精神,广播雷锋精神,使雷锋精神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邓州编外雷锋团”的行动和事迹,受到各级领导的重视和人民群众的认可。
2000年以来,中共河南省委、南阳市委、邓州市委先后作出决定,号召开展向“邓州编外雷锋团”学习活动。
2003年以来,“邓州编外雷锋团”,先后被中宣部、中组部等表彰为“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集体”和“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集体”。
2016年7月1日,团长宋清梅被推选为全国100名优秀党务工作者,接受党和国家领导人颁奖。
201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给郭明义爱心团队回信,对学雷锋寄予了殷切的希望。3月12日,习总书记接见部队代表,雷锋连指导员谢正宜,谈到雷锋团原团长宋清梅和邓州编外雷锋团“做雷锋精神的种子,使雷锋精神在祖国大地上得到广泛传播”。
“邓州编外雷锋团”的领导深受鼓舞,于3月17日给习总书记写信,汇报了他们多年来坚持学雷锋的情况和今后的决心,5月5日,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给他们回了信。
信的内容是:
邓州编外雷锋团的同志们:
你们写给习近平总书记的信收到了。
在离开雷锋的日子里,你们接过他的旗帜,踏着他的足迹,创建了邓州编外雷锋团,持之以恒地传承雷锋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在中原大地蓬勃发展,你们的所作所为令人感动。相信在你们的影响下,会有更多的人加入弘扬雷锋精神的队伍,积极传递真善美,传播正能量。
祝你们身体健康,工作顺利,生活愉快。
中共中央办公厅调研室
2014年日5月5日
雷锋走进西点军校
华东方,著名作家,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领导机关工作多年。
曾在媒体上发表过800多篇有关雷锋的报道和文章,出版了16部有关雷锋的作品。
他出版了《雷锋蜚声世界》一书,书中详细记述了雷锋走出国门的纪实。
半个多世纪以来,几十个国家用英文、法文、日文、朝鲜文、泰文等翻译出版了《雷锋日记》《雷锋诗文集》等。
有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朋友学习雷锋。
我到访过美国西点军校。
我从纽约出发,沿着哈德逊河驱车前行。
德逊河流经纽约北80英里处,向西有个拐点叫西点,这是一个2000多人口的小镇。
802年3月16日,美利坚合众国在这里建立了一所军校,取名“西点军校”。
200多年的历史中,这所军校培养了众多美国人才。
两任美国总统——格兰特和艾森豪威尔;麦克阿瑟、巴顿、黑格等著名美国将军;3700人成为将军;还为美国培养和造就了众多的政治家、企业家、教育家和科学家等。
赫赫有名的西点军校,同英国“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俄罗斯“伏龙芝军事学院”和法国“圣西尔军事学院”,一道被称为世界“四雄军校”。
西点军校博物馆
我参观了西点军校博物馆。
这是一栋4层小楼,地上地下各2层,博物馆建筑规模不大,却被称作是西半球藏品最丰富的军事博物馆。
西点军校博物馆里,陈列着希特勒金手枪,帝国元帅权仗,拿破仑佩剑,日本投降时交出的天皇授予的军刀等“镇馆之宝”。
西点军校博物馆的两件藏品,令我唏嘘感叹。
一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在日本没有投下的第三颗原子弹——“胖男孩”的实弹1:1的原形。
另一件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的投降书原本——英、日两种文本和签字的笔。
2002年,抚顺雷锋纪念馆扩建,收到浙江杭州一位老同志赠送的资料。这个资料是,20世纪中期美国西点军校的一份招生简章,简章上有一幅照片,画面的背景墙上,贴着一张大幅雷锋像,十分显眼。
寄这份资料的老人叫田志芳,1984_1988年在中国驻美国大使馆任秘书,期间曾两次参观西点军校。收集到了一些西点军校的资料,其中就包括这张有雷锋照片的西点军校招生简章。
雷锋与孙桂琴等红领
1994年3月4日深夜,雷锋辅导的学生、沈阳军区陆军总医院副主任医师孙桂琴,被一阵电话铃声惊醒。
“我是北京国际广播电台,现在为您接转来自大洋彼岸美国纽约的国际长途电话。”
“我是西点军校的学员,请问在你们中国真的有雷锋吗?我在纪念雷锋的电视节目里看到了您,您见过雷锋吗?为什么中国人学雷锋,30多年经久不衰?” 接着,电话里又传来这样的声音。
孙桂琴一一做了解答。
西点军校学员深夜的越洋电话,彰显了他们对雷锋的关注。
2004年7月28日,美国西点军校汉语教员马科斯带着6名学员,利用暑假机会,不远万里来到中国抚顺雷锋纪念馆参观。
马科斯说,美国西点军校的汉语课本上有一个章节是专门介绍雷锋的。
参观后,马科斯他们十分感动,说“雷锋为他人、为社会、为国家做了许多好事儿,确实值得人们好好学习……”
“杭州雷锋纪念馆”,是个人创办的一个“民间雷锋纪念馆”。
馆长马水泉两进美国西点军校,求证和了解西点军校与雷锋之间的真实事情。
马水泉第二次去美国西点军校的时候,去了西点军校公共事务办公室。办公室的负责人知道雷锋,他对马水泉说,雷锋是中国著名的军人之一。他当即证实,西点军校的汉语教研室里确实悬挂过雷锋的照片。
马水泉当即高兴地说,“可见雷锋在美国也是有影响力的,西点军校的学员,对于雷锋精神和雷锋的人格也是崇尚的,他们同样敬仰雷锋助人为乐的精神和雷锋的军人素质。”
雷锋飘扬过海,走出国门,蜚声世界的时候,一些国际友人不远万里,走进国门,在中国大地上,涌现“洋雷锋”的身影,传诵“洋雷锋”的故事和事迹。
辽宁锦州,美国的罗杰斯在这里,处处做好事,还翻译了《雷锋日记》。
吉林长春,加拿大的丹尼在这里,不仅处处做好事,还把雷锋的符号文在自己的胳膊上。
江苏徐州,意大利的甘浩望在这里,义务为聋哑儿童授课。
湖南长沙,德国的康明德在这里,义务为社区服务。
广西山区,德国的卢安克在这里,义务办学。
湖北武汉,尼日利亚的阿达姆在这里,义务支教。
安微合肥,美籍华人吴世珊在这里,开设了“吴世珊服务热线”……
长沙望城雷锋纪念馆,有这样的统计数字。
截至2012年,参观的总人数已达到3000多万人次,其中还有来自俄罗斯、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澳大利亚、巴基斯坦等40多个国家的各界人士以及港澳台同胞1000多人。
日本朝日新闻友人参观关后在留言簿上用中文写道:“雷锋属于全世界。”
日本芳贸易集团公司杨野幸朗参观后留言:“我十分感动,我要将雷锋的生活方式介绍给日本青年、少年。他是一位杰出的人物。”
美国教师吴玉婷参观后留言:“雷锋属于世界。”
美国朋友詹姆斯参观后留言:“雷锋精神,就像一滴油,它能覆盖整个大西洋,使世界更加平静。”
美国一位带了十年雷锋像章的青年参观后留言:“雷锋对待每一个人,不论你的地位高低,不论是老朋友还是陌生人,都像亲人一样爱戴,他是人类友爱精神的典范。”
作者与雷锋辅导过的学生陈雅娟
法国留学生施兰回国前从北京来到长沙,坐公共汽车到望城雷锋纪念馆参观,她用流利的中文谈了自己的感受:“雷锋这个人了不起。如果我们每个人都像他这样,胸怀开阔,坦荡无私,用一颗爱心关心全人类的命运,默默奉献自己的一切,那我们这个世界将会变得多么美好!”
“一个普通士兵的名字,能够在地球上诸多的国家得到如此广泛的传扬;一个身高只有1·56米的中国人,能够让众多的不同种族肤色的人们充满敬意;一个只有22岁的短暂生命所承载的精神,能够如此长久地延续。
“这说明雷锋是平凡的,更是伟大的;雷锋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又是永恒的。”华东方这样写道。
(本文参考了有关资料) 责任编辑:guanliyuan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