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讯 据人民 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不断深入,北京加快了建设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的步伐。依靠丰富的文化资源和人才储备,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得如火如荼,但不少文创项目也面临想法难以落实的问题。如何切实推动社会文化和生产力的发展?由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指导,由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促进中心主办的“文投会杯”第二届北京市文化创意创新创业大赛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从房山到通州,从海淀到昌平,800多个项目的文化创业者群雄逐鹿,力图在文创产业的蓝海中冲出一条新路。
文化创业要与社会和时代需求结合
文化创业与社会文化唇齿相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是文化产业的特点,创业者和创业项目能不能与社会和时代需求结合起来,是文化创业是否有生命力的关键。
房山赛区的优胜项目“美芽成长”将中小学人文素养教育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实践结合起来,受到不少评委的青睐。其创始人刘心贝指出,目前中国的教育行业偏向直接从西方引进一套体系,但是这些产品不一定适合中国孩子和中国国情,应该借鉴国外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利用中国特色的文化和自然资源,使中国孩子真正学透我们特色的东西。
很多文化创业项目立足于传统文化却没有好的切入点,一味强调文化资源的丰厚和历史悠久,却不能缩短传统和当代人之间的心理距离。而许多风靡西方的文化项目和产品进入中国后也面临水土不服的问题,比如一些西方运动进入中国后始终走不出“小众”的圈子,这与中国人很难接受其运动模式密切相关,不管是依托传统还是借鉴西方,创业者应该明确认识到不是打着民族的旗号群众就会买单,也不是拿到西方的授权就有中国的市场,有价值的文化产品必须贴近当代中国人的文化心理和消费需求。
有技术发展前景的产品备受青睐
在“文投会杯”大赛现场,选手经常被评委们这样的问题问倒:“你有没有具体的产品?”“你的商业模式是什么?”这反映出文化创业容易被情怀和概念架空的问题。北京海贝资本投资管理中心董事长张龙认为,对于文化创业而言,最重要的是制造IP,而如何使文化IP有持续生命力是创业者们最大的挑战。没有优秀的产品,再有创意的点子也只是空中楼阁,文化创业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刘心贝说,创业者要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控制自己的节奏,在资本逐利的市场下,创业者要把产品做好,耐心寻找愿意和自己的项目一同成长的投资人,并在此基础上把产品做硬。
尽管评委们一再强调文化创业的产品不一定是有形的,很多是无形的,但在大赛现场,依托技术发展的项目仍然更受评委和投资人的青睐。比如房山赛区名列前茅的项目——中小学人文素养实践课程先导者、可变身包装、聚合匠人精神打造有情怀的文化艺术商业平台、4K胶片修复——无一不是以过硬的技术作为依托来开拓市场的。打造平台,发展培训服务,正因为文化无形无味,创业才更要重视通过技术增加自身的核心竞争力。4K胶片技术尽管面对资金盘和市场总体容量小,行业从业人员难留住的问题,但因其技术含量高,仍然获得了评委们的高分。
为创意产业搭建平台把控方向
北京市文促中心主任梅松表示,“文投会杯”文创大赛是政府为创业者提供的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政府为创业者和投资者牵线搭桥,很多选手在比赛现场受到基金和投资人的青睐,获得融资。比如,房山区分赛场的比赛以多快好省的方式在比赛同时实现了投资机构与项目的对接,主办方邀请到房山区文创产业园区、基金公司现场参与,为参赛企业积极搭建融资交流平台和媒体传播平台。通州分赛场的比赛,经过前期的广泛征集和细致筛选,宋庄之旅、晓江湖等12个项目参与了角逐,来自高校、政府、金融及投资机构等方面的专家对参赛项目一一进行了点评和评选。政府搭建的PK平台,不仅让文创选手同台竞技,也为投资人提供了发现好项目的机会。
投资平台重要,智力平台同样重要。北京市政府集中资源,召集专家学者、行业精英为创业者提供智库支持,来自高校、政府、金融及投资机构等方面的专家评委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高度,指出创业者的问题并提出建议。刘心贝直言,得奖与否在其次,重要的是能接受媒体、投资人、各个行业专家的审视,行业前辈的意见甚至批评是创业者平时很难接触到的,而这些“逆耳忠言”对于推动创业者走出策划、走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韩业庭 陈童) 责任编辑:guanliyua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