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报道

人员查询法 视 频

    搜索: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教育与法

自主招生面试公平引质疑 媒体称反映自主权太小

时间:2014-04-10 13:59:02  来源:中国网  作者:周凯
导读:3月1日,上海科技管理学校,2000多名考生在这里参加“华约”进行的“高水平大学自主选拔学业能力测试”(简称AAA测试)。

  以记者长期关注的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为例,这个“试验”和其他高校“试点”最大的不同就是,以面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依据,而且不受自主招生5%比例的限制。从最初仅限于上海本地考生,到扩展到江浙两省,记者感到最大的变化是校方对自己的招生方式越来越有自信。

  在复旦大学,虽然需要通过“千分考”(“千分考”即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验的笔试部分,测试内容涵盖10个科目,满分为1000分——记者注)才能进入面试,但面试才是关键,这就对面试方式和面试考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每位考生需要接受5位考官的面试,考官都是学校的正教授,没有任何题库,完全由考官自己决定问什么,怎么问,学校给了考官最大的权限,考官自然明白其中的分量,没有人愿意拿教授的身份开玩笑。

  从2006年至今,虽然面试的题目经常被公众当做谈资甚至笑料,但结果却是,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复旦的学生无论是在学习方面还是社会活动方面,都是在同年级学生中相对优秀的,而这些学生中又有一些是在高考中没达到复旦大学录取分数线的,也就是说如果通过原来仅有的高考途径,这些学生是没法进入复旦大学的。虽然这些学生的数量并不多,却恰恰是自主招生改革释放出的积极信号。

  也正是因为如此,记者多次采访的复旦大学招生办主任丁光宏才会经常自豪地说,“不要相信外面的自主招生培训班,我们的教授都是一流的,问几句就能问出来。”

  而高校这种招生方式的变化,自然也会给高中教育带来“指挥棒”的效果,再用原来的应试思维方式应对自主招生,可能作用不大了。虽然这些年来各种自主招生培训班、培训教材应运而生,但不少参加过培训的考生对记者表示作用不大,更多的是心理安慰作用,尤其是近几年来,参加这种社会上举办的培训班甚至会有反作用——因为会给考官带来负面印象。

  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笔试还是面试,确实无法通过考前的突击复习和培训取得好成绩,尤其是面试,“根本无从准备”,因为“考官给每个考生的题目都不一样”。对很多希望通过自主招生进入名校的学生来说,如何在平时积累综合素质、加强思维方式训练、提升创新能力才是关键,而对高中来说,虽然要在几年时间里改变应试教育的方式还很困难,但毕竟这是一种触动。

  一份由上海市教科院联合南京、杭州、宁波、苏州教育科学研究机构所做的“高等学校自主招生对苏浙沪高中教育的影响调研”就表明,有81.7%的高中教师、71.8%的学生赞成自主招生,尤其对“自主招生拓宽了高校的人才选拔渠道”,“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创新人才”,“是高考的有益补充”等方面,赞成度最高。

  当然,作为一项改革试点,自主招生推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或多或少或大或小的问题,但仔细分析后也会发现,有些板子简单地打到实施自主招生的高校身上有些冤枉。比如为什么还要进行笔试,主要是因为目前国内缺乏统一的精度较高的高中学业水平考试,不过复旦大学已经宣布,自2015年起将率先在上海市自主招生中引入学业水平考试。比如自主招生对农村考生的门槛过高,这实际上是由于国内基础教育不均衡造成的。

  而实际上,无论是复旦大学,还是上海交通大学,这几年来一直都希望能把自主招生推广到全国,而且都呼吁通过自主招生被预录取的考生可以不再参加高考,但都因为种种原因至今未能实现。这其实也反映了高校在招生的自主性上还有很大局限。

  无论怎样,自主招生走过的这些年,给中国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都带来了冲击和变化。也许这种变化还不算明显,但任何改革都需要时间,我们需要多一些耐心,多一些理性,改革在推进过程中遇到问题和障碍是正常的,不能动辄就喊“取消”。(记者 周凯)

责任编辑:guanliyuan2
来顶一下
返回首页
返回首页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京)字第22754号
京ICP备1003951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102007124号
监督电话:010-57027107   57027127
总编邮箱:zgfzz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