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平定县冠山镇西关村的葛家大院,是平定县仅存的一处典型明代民居建筑,其建筑布局、结构,乃至其本体附着的历史文化艺术信息,均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并得到了国家、省古建专家的认可。葛家大院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文物,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登记,等待评级。然而就在10月10日,葛家大院的部分宅院却被村委会拆除。 10月15日,接到读者反映后,记者当即前往实地调查。 未获“名分”已遭破坏 记者沿平定县学院西路走进西关村,一座古朴的宅院出现在眼前。村民告诉记者,这便是葛家大院。 葛家大院始建于明末,由门厅、过堂、前院、后院几部分组成。整个建筑群布局严谨,风格含蓄,自成一体。院中的砖雕和木雕堪称精品,最为珍贵的四款题额分别由傅山、祁隽藻、张元复和篆刻名家周亮工题写。然而记者跟随在大院居住的葛建华绕到大院后面发现,与保存相对完好的前院不同,主厅已被拆成一片瓦砾,东厢房只剩下断壁残垣,再也看不出昔日的面貌。 是谁拆除了这座平定县仅存的明代大院?葛建华告诉记者,10月10日上午,村委调来两辆大型挖土机,对大院的主厅部分进行强拆。他闻讯后赶紧跑到现场,想要制止拆迁,结果被施工人员强行拖开,还被拉伤了腰椎,“葛家大院是文物,怎么能说拆就拆呢?” 据了解,事发前一天,平定县文物旅游局已向西关村党支部、村委会下发通知,要求暂缓葛家大院拆除工作,待进一步论证对其的保护措施后,再行开工。 对此,阳泉市文物局局长董科明痛心不已:“葛家大院是全国第三次文物普查中发现的文物,已上报国家文物局备案登记,等待评级。可眼下,葛家大院未获‘名分’已遭破坏,很多珍贵文物灭失,给历史研究工作造成了一定影响。” 遭强拆或因挡了回迁路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很多村民表示他们并不知道葛家大院属于文物,只是说大院挡住了他们回迁的路,应该拆。“搬出来3年多了,一直不能回迁,到处租房住的日子啥时候是个头啊?”在西关村村委会办公楼里,几名村民向记者诉苦。 记者调查得知,2009年7月,经村民代表大会同意,西关村启动了旧村改造工程。当年年底,改造工程涉及的600多户村民绝大多数完成搬迁。当时,村干部承诺,两年内一定让村民回迁住进新居。如今,供搬迁村民居住的单元楼已建好,却只有约三分之一的人回迁。原因就在于,葛家大院不拆除,影响单元楼的配套设施建设。 一名中年妇女告诉记者,三年时间她就搬了四次家。“虽说村里按原住宅面积每平方米每月4元的标准给搬迁村民发放过渡费,但没有固定居所的日子总是不好过,老得看房主的脸色。” 村民们渴盼回迁的心情可以理解,但作为国家文物局备案登记的文物,葛家大院受法律保护,如果拆除也应该在文物保护管理部门的指导下科学进行。记者电话联系了西关村负责人,希望就葛家大院拆迁问题进行采访,对方多次称他在外面办事,不在当地,也不方便接受采访。 传承历史方能启迪未来 “当今社会,我们身边不缺钢筋水泥构筑的高楼大厦,缺的是遗留下来的文明。”阳泉市文物局局长董科明说。“文物是历史和文明的载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共同财富,是无法再生的宝贵资源。在发展经济过程中,我们不能只考虑眼前的经济效益,而忽视文物保护的重要性;不能因为文物阻碍建设,就一拆了之,而应当想方设法加以保护,让历史传承下去,更好地启迪未来。” 董科明称,“阳泉市文物古建较多,或凝聚了先人的智慧和汗水,或拥有特定时代的印迹。随着城市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文物古建保护工作面临日益严峻的挑战。当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狭路相逢,我们应尽最大可能使文物免于被破坏。毕竟从长远看,经济发展成就要达到一定高度,只是时间早晚问题,而文物一旦被破坏,附着在其上面的一些特殊的文化信息和符号可能就会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中,再也无处找寻。为让子孙后代更好地了解历史,我们有必要将文物保护好并传承下去,毕竟老祖宗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是有限的。具体到葛家大院,可以由文物保护管理部门对其进行测绘,然后将砖瓦石雕等编号后分拆下来,再选址重建。”(记者 霍雪飞 通讯员 姚伟华) 责任编辑:xinbao
|